發布時間:2023-10-12 15:35: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老年人居家護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 老年人居家養老的護理 老年人居家用藥不合理的原因及護理策略探究 老年人介護式居家護理的政策建議與思考 社區老年人的居家護理 現代化背景下南通市市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現狀與對策 社區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 德國“護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經驗引介 淺析老年人居住環境模式與設計理念 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 淺談我國老年人居家臨終關懷的現狀及對策 我國老年人居家臨終關懷的現狀及對策 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的分析與思考 老年人介護式居家護理的實踐與體會 社區老年人群居家護理與保健的分析探討 護理隊伍對老年癡呆病人居家照料者情緒的影響 “村改居”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及對策分析 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的發展現狀與思考 老年人“居家”的舒適高度 老年人的“居家”舒適高度 適合老年人的居家操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劉雪琴. 日本老年介護介紹[J]. 中國護理管理, 2005, 5(3): 54-55.
[3] 石瑞君, 孫麗娜. 日本老年護理見聞及對我國老年護理發展的思考[J]. 護理學報, 2009, 16(19): 26-28.
[4] 馬強. 老年介護簡明讀本[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2-15.
[5] 王海蓉. 日本老年介護保險與護理服務介紹[J]. 中國護理管理, 2010, 10(1): 77-78
[6] 任遠. 生產性老齡化社會是未來發展夢想的基礎[N]. 新聞晚報, 2013-06-01(4).
[7] 周萍. 中國介護事業發展中護理人員的作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07, 22(14): 1262-1264.
關鍵詞:老年人;居家用藥;合理性;原因;護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285-02
黨的十相關會議中明確提出應該不斷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我國目前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關心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是有效落實黨的十的方針政策應該中著手應對的重要工作。
老年人由于身體各項機能開發發生退化,經常會受到各種疾病的困擾,服藥的機會自然而言的也會增加。對于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服藥是最為常見和主要的治療方法。由于這種方法既經濟又方便,受到老年患者的廣泛青睞。但是,老年患者在居家服藥的過程中是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這些因素會給患者帶來的怎樣的影響,應該如何有效的消除諸多的不合理因素,就成為了目前醫學界研究的重點問題[2]。為了對老年人居家用藥胡合理的原因以及應該采取的護理方法和對策展開全面的研究,我院針對鄉鎮需要長期服藥的老年病患者,隨機的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老年人居家用藥的不合理的因素進行分析,在次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護理方法和對策。研究結果顯示,針對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效地護理對策能夠顯著改善用藥的合理性,現在將研究的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從需要常年服藥的老年患者中隨機選取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患者年齡最小的為60歲,最大的為86歲,平均年齡為71.3歲。患者的病史最短的為6個月,最長的為13年,平均病史為4.5年。所有患者均為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居家服藥治療。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小學文化程度的最多,其次是初中文化程度,還有少數的患者為文盲。大部分患者為農民,沒有退休工資,靠享受國家給予的老年人生活補助和子女維持生活,所有的患者均參加了居民醫保[3]。
1.2 方法
采用調查的方法老年患者的用藥狀況,醫護工作人員通過親自上門,為患者建立管理治療卡,通過與患者溝通的形式。調查了解患者的疾病狀況、服藥情況、各項生命體征狀況。同時,醫護人員通過認真的傾聽患者自己的主訴,了解患者在居家服藥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問等。在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整理所獲得的信息,總結老年患者居家用藥不合理的因素,并且很對具體因素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
對患者開展一段時間的上門護理服務,認真的向患者講述與其自身疾病相關的知識,服用治療藥物的各種性能,均衡服用藥物維持其在血液中濃度的重要性,不合理用藥的危害等。通過多次上門真誠的護理服務,建立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友好的關系,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4]。同時,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的病情狀況,合理的服用各種治療藥物,在病情變化的時候應該及時的電話咨詢相關的醫護人員,或是前往醫院進行復查、調整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之后,護理人員再次對老年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將本次調查的結果與護理之前的對比,提出有效的護理策略。
1.3 統計學處理
對患者護理前后用藥合理性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對于得到的數據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和分析,如果得到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有P
2結果
在對60例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用藥合理性護理之前,不能夠合理用藥的老年患者有54例,占90%,對患者開展一段時間的有針對性護理之后,60例老年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存在用藥不合理性的問題,占8.33%,護理前后老年患者用藥護理性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其差異之間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 老年人居家用藥不合理的原因
老年人居家用藥不合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同的原因給患者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概括起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各項身體的生理機能都發生了明顯的減退,導致患者的視力、聽力、記憶力等方面的能力都發生嚴重的下降,導致患者在日常的用藥過程中出現忘吃、多吃等多種不合理的情況發生。老年人尤其是鄉鎮農村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相對較低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學文化程度居多。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患者對于與疾病和治療藥物相關的一些知識無法理解,對于相關的注意事項具有較低的接受能力[5]。同時,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部分患者為了節約會自行購買廉價的藥物,降低了藥物應有的效果。
(2)環境因素
患者居住的環境中缺乏相應的健康知識宣傳或者是相關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很多人為了賺錢,不愿意參與到村鎮舉辦的健康講座中,認為參與這些降低的護理人員是為了推銷藥物,只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敷衍了事的講解。患者在家中可能缺乏家人的相應關心和照顧,從本次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有一半老年人的子女不知道父母服用的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時間和服用方法,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父母最近在服用藥物。同時,患者非常容易受到同類患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患者在村內可能會與熟人、親人、朋友等交流自己的病情,同類疾病患者之間會相互分享自己服用的藥物,采用的治療方法,達到的治療效果。通常對于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患者的治療方法就會被其他患者私自采用。但是,病人自己殊不知,這嚴重的違背了現在醫學上講求的個性化治療。
(3)治療因素
有的患者由于對自己所患的慢性病缺乏足夠的認識,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短期不能夠確定明顯的治療效果,就會選擇更換醫生或者是醫院再次治療,由于頻繁的更換醫師,不同的醫師具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使得患者疾病的治療缺乏持續性。有的患者可能過于相信廣告,認為廣告中的藥物就是好的藥物,只要貴的藥物就是好的藥物,完全不聽信醫生的建議,私自到藥店購買昂貴的廣告類藥物。同時,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誤導也是導致老年患者居家用藥不合理的一個因素。某些醫院的醫護工作人員,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水平,在對患者開展診治工作的時候,給予患者錯誤或者是誤導性的指導[6]。
3.2 老年患者合理用藥的護理對策
針對老年人用藥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是改善用藥不合理狀況的關鍵。可以采用的護理對策有:
(1)醫護人員提高自身的素質
醫護工作人員在對患者開展診治工作的時候,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不是十分明確的內容,應該自己核心準確了再給患者答復,防止給患者一些誤導性的答復。同時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不能夠提高對相關疾病和治療藥物的了解。
(2)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為了防止患者忘記藥物的服用方法,制定一個備忘手冊。手冊一方面記錄患者的具體用藥方案,另一方面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考核。患者每次按照具體的方案用藥之后,就在備忘錄上作出標記,防止漏吃或多吃情況的發生。
(3)加強患者自我服藥能力的訓練
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和記憶力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各種藥物不能夠很好的記住它的名字和服用量,醫生為了方便患者記憶可以再藥物的盒子外邊用不同的顏色標記,或者將藥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方便患者記憶。
(4)加強人文關懷和健康宣傳
醫護工作人員應該定期的對患者開展家庭護理,對患者的用藥情況,患者家人對患者的關系情況等進行全程監測。讓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醫護工作人員和家人的關心。同時,在對患者開展護理的過程中,進行與其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的宣傳,使患者對自身的病情更加了解,同時了解合理用藥的好處。同時,定期或者不定期在患者的村鎮內舉行相應的健康講座,邀請患者及其家人一同參加。
參考文獻
[1] 唐維新.實用臨床護理“三基”-理論篇[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318-319.
[2] 《影響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潛在性不適當用藥因素的回顧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14).
[3] 李海菊 ,郭春花 ,王嬡嬡 .影響我 院老年住院患者潛 在性 不適當用藥 因素的回顧分析 [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3,33(14):11.89―1192
[4] 趙歡,薛鵬,劉建秋.基于 Beers準則的社區老年慢性病 患者潛在性不適當用藥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2,32(3):241-24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明顯的延長,從而老年人口所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乃至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集醫療、衛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康復于一體的綜合衛生機構,在社區,老年人作為社區的特殊人群,在社區護理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這一人群在不斷增加,老年人在社區醫療服務及疾病防治方面包括社會角色、生理、心理、 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醫療服務上得到了深刻的體現,隨著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醫療模式已由過去的單一模式向生物―醫學模式轉變,在城市廣大的社區中,有很多的老年人雖然歲數挺高,但是其身體狀況良好,或者有慢性疾病但沒有明顯的功能障礙,老年人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增高,希望能得到方便、經濟、快捷的社區衛生服 務以滿足健康需求。如何加強老年人護理與保健成了我國社會發展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對于老年人,社區護理人員的工作重心應該是指導其居家護理和保健,以便增強其自我生活能力,有效的保持健康的狀態。因此,通過對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目前的現狀提出針對性的護理對策,通過切實有效的社區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 存質量與自我保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老年人社區護理是指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社區護理服務[1],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特點是首先具有針對性,服務對象為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次是護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和連續性,護理重點是家庭護理、健康教育、醫療保健等,老年人社區護理是一個新興的、發展迅速的社區服務。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我國2015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億,老年人發病率一般比年輕人要高出3-4倍[2],我國老年人的社區護理起步較晚,無論是護理經驗及護理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盡快滿足我國人口老齡化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老年護理,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點,筆者現就老年人社區護理措施與護理形式等方面對社區護理需求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如下:
1 老年人安全生活環境的護理
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應安靜,空氣清新,生活便利。房間應朝陽、天然采光、自然通風、避免潮濕。室內溫度以18 ℃ ~23 ℃為益,濕度為50%~60%為宜。由于老年人往往行動不便,因此地面應無障礙物,尤其不要放置小塊的地毯等,避免老年人跌倒。還要注意地面不要有水漬,不要打蠟等,避免老年人滑倒。室內物品宜少而夠用,避免突出的家具擋道。衛生間最好有專門的扶手。
2 老年人飲食護理及指導
合理營養、平衡膳食對于老年人維護健康及至關重要,不合理的飲食則會引起眾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所以老年人所攝入的飲食應該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恰當。與身體需要保持平衡。對于主食,老年人應該谷物類為主,同時由于老年人對糖的耐受能力降低,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減弱,應該注意攝入量;對于蛋白質,老年人應該多攝入奶類、大豆、魚類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對于脂肪,應該盡量選擇花生油、菜油、玉米油等植物油,減少肥肉、豬油等動物脂肪的攝入;對于無機鹽和礦物質,由于老年人鈣的消化吸收能夠降低,容易患上骨質疏松癥等病癥,因此需要加強食物中鈣的攝入量,對老年人來說,鈣的最好食物來源是奶類,蝦、蟹,蛋類、綠葉菜和豆類;同時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血壓以及腎炎等等。對于維生素,應大量的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維生素的攝入量,且對于老年人有較好的通便功能。同時應該注重大量飲水,保持身體的水平衡[3]。
3 老年人睡眠護理
老年人應該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消除機體的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睡覺前,老年人應該適當的進行散步,或者用熱水泡腳和洗澡,同時保證按時睡覺。床鋪的軟硬度要適宜,過軟或者過硬的床鋪都會使老年人難以入睡,并且在睡醒后全身不適。對于枕頭的高度,則是以保持在老年人的一肩高為宜,過高或者過低有可能會引起老年人呼吸困難或頸椎疾病。對于睡眠時間,應該保持在7~8h之間,另外午休0.5~1h會有利于老年人體力和精力的恢復。
4 保持適當的運動
老年人在進行運動時,為了避免身體不適,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是老年人應該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適合的鍛煉項目,從而使的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施展。例如步行、慢跑、打拳、做操等。其次在進行鍛煉時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心急,運動量應該由小到大,日積月累。同時鍛煉應該持之以恒,不能隨心所欲、斷斷續續,最好是每天都進行定量的鍛煉。老年人在進行運動時不能過超過自己的承受極限,以能夠耐受較為適宜。在鍛煉以后應該注意自我監護,從而有效的預防過度疲勞。老年人可以根據運動后的呼吸、脈搏等等調整自己的運動量,使之與身體狀況相適應。
老年人活動時的注意事項:①老年人起床后不要馬上進行劇烈的活動,應該在機體充分舒展后慢慢地開始運動,以使身體相適應。②運動時要注意室外的溫度變化,避免著涼感冒等,還要考慮老人的身心狀態,運動中以不感到疲勞為宜。③如果在活動中如果出現氣短、頭暈、胸悶等自覺癥狀,要立即終止運動,測定脈搏和呼吸的頻率,休息后再檢查脈搏和呼吸是否正常等。如果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過大,應減少運動量,如果不能恢復,則要去醫院檢查。
陶福美
武警浙江省總隊干休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摘要】 目的 對社區老年人群的居家護理與保健進行分析探討,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 方法 對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社區內的178例老年人進行居家護理與保健的指導,培養老年人群的居家護理與保健能力,干預1年之后,分析、比較干預前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結果 在干預之后,社區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的改善(P
【關鍵詞】 老年人群;居家護理;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46-0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步加劇,老年人群所占比例得到擴大,使得老年人群的護理與保健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在城市社區之中,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較為良好,或者是患有慢性疾病,未能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對于此類人群,應該指導、幫助其掌握居家護理與保健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2]。我院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間對本社區內的178例老年人進行居家護理與保健的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本社區內的178例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2例,女86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70.2±9.8)歲。其中32例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25例患者有其他的慢性疾病。
1.2 方法 干預前,對所有178例研究對象使用生活質量測評表進行評分,然后進行相應的居家護理與保健指導,幫助患者培養居家護理與保健的能力,于干預1年之后,再次使用生活質量測評表對178例研究對象進行評分。分析比較干預前后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具體方法如下:
1.2.1 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 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應該保持安靜、整潔、空氣流通以及生活便利。在老年人的房間方面,應保證其采光好、通風好以及干燥等,例如,保持室內溫度在18-23℃,濕度在50-60%[3]。通常老年人的活動較不方便,需要保持地面的干凈,避免障礙物以及水等的存在,以防跌倒,尤其是衛生間,最好設有扶手。
1.2.2 飲食健康 合理的膳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飲食應該保證種類齊全,并且營養均衡。主食以谷類為主,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糖耐量有所降低,因此要注意攝入量;蛋白質的攝入通過食用奶類、豆類以及魚類等獲得;在脂肪攝入方面,應該盡可能的使用植物油,避免使用動物油脂。老年人對于鈣的吸收有所降低,應注意補充,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老年人不應食用太多的鹽,避免引起高血壓等疾病[4]。最后,老年人應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等,保證維生素的補充,并且平時要注意多飲水。
1.2.3 睡眠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老年人緩解疲勞,恢復精力。床鋪的軟硬度要適中,枕頭的高度要適中。睡前最好進行適當的散步、使用熱水泡腳等,并且最好能夠保持睡眠時間在7-8小時。此外,老年人午休半小時左右亦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
1.2.4 運動健康 老年人應該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進行鍛煉,以達到活動筋骨的作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運動量應該隨著運動的持續逐漸增加,不可操之過急,亦不可時斷時續,要持之以恒。同時運動切不可過度,以防發生危險。
1.2.5 心理健康 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及廣闊的心胸,積極參加活動,以積極、輕松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事情。還可以為自己培養一定的興趣愛好,增添生活的樂趣。此外,還要注重人際交往,多同朋友聊天,一起參加活動,互相關心、幫助,共同促進身心的健康。
1.2.6 健康檢查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處于逐漸的衰老退化之中,應該進行定期的檢查,這樣利于疾病的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2.7 用藥健康 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進行用藥治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擅自改變用藥的時間以及劑量等。對于老年人,身體器官逐漸衰弱,使得藥物的代謝相對緩慢,應注意控制劑量以及種類,盡量避免發生不良反應[5]。用藥期間應嚴密關注不良反應情況,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1.3 判斷標準 使用生活質量測評表對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該表由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以及環境適應4各方面組成,包含11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使用3級評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好,所得分值越高,表明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 ±s表示,使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α=0.05,以P
2 結 果
經過1年的居家護理與保健干預之后,研究對象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以及環境適應情況均較干預前得到明顯的提高,兩者比較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愈發嚴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引起了人們對老年人群的保健護理方面的重視,使得老年人獲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社區護理保健服務成為可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7]。本次研究中,對社區老年人群進行居家護理與保健的指導干預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表明居家護理與保健對于老年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其改善身體健康情況,提高生活質量,值得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秋菊.社區老年人的居家護理與保健[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06(20):131-132.
[2] 冉凌云,劉琴.老年人的居家護理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J].醫藥前沿,2012,02(3):283-284.
[3] 何靜.淺析社區老年人的居家護理和保健[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8):106.
[4] 林繼凱,宋懷寶,張群等.居家護理高齡老人家屬幸福度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0):3504-3506.
[5] 金其林,胡冬根,崔明等.老年人入護式居家護理的實踐與體會[J].上海醫藥,2012,33(2):27-29.
關鍵詞 居家陪護者 護理風險 風險認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4-0043-03
居家臥床老年患者的陪護者大多由于缺乏護理專業知識又無護理經驗,陪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1],且護理風險認知度低,抗風險能力薄弱。社區護理人員可通過培訓,或直接入戶給予針對性和個體化指導,提高陪護者護理技巧和風險防范能力,避免風險事件,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是目前家庭病床服務的工作之一[2-3]。本文探索提高陪護者護理技巧和風險防范能力的護理干預對策,以適應新形勢下居家老年護理服務的發展需求。現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對象
社區內未經專業培訓的長期陪護年齡≥60歲居家臥床老年患者的家屬或保姆共120名為研究對象,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
研究內容和方法
自編問卷,調查居家護理風險認知水平和風險的發生。認知水平包括居家臥床老年患者最易發生的4個護理風險,即墜床、壓瘡、進食不當導致嗆咳和燙傷,每項護理風險認知涵蓋發生原因、危險因素、預防與護理3個問題。問卷滿分為24分,4個護理風險,每項護理風險問題的評分范圍為0~6分,分值越高,表示知曉度越高。風險發生的調查分別為干預前1年內和干預后1年內。
對干預組發放指導手冊,同時制定個體化干預計劃,入戶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知識指導。對入戶時所發現的具體問題,對陪護者行“一對一”的個體化指導,加強其依從性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對照組僅予常規宣教,未行個體化指導。
統計方法
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團體樣本t檢驗,P
結果
兩組護理風險防范認知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護理風險認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護理風險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風險發生情況相似,以壓瘡的發生例數最多,燙傷最少,且均無死亡病例;干預后,干預組各項風險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亦無死亡病例。兩組干預后年風險發生率均有下降,干預組的年風險發生下降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討論
目前由于大多數居家陪護者未接受系統培訓,缺乏風險防范能力和護理技巧,陪護質量堪憂。本研究結果顯示,臥床老年患者4種居家護理風險的發生率與陪護者風險認知程度存在一定關系,且陪護者風險認知水平普遍較低,抗風險能力薄弱。
研究同時顯示,通過社區護理人員直接入戶,給予針對性、個體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后,干預組的陪護者風險認知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社區護理干預是醫院工作的延續和功能拓展[5]。因此,入戶干預對于緩解醫院住院難和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適應新形勢下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的發展等方面具有較為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將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郝素文. 對院外壓瘡留院觀察患者健康指導的效果觀察[J]. 護理雜志, 2009, 26(7): 70-71.
蔡靜芳. 社區老年護理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上海醫藥, 2013, 34(2): 46-48.
楊慧穎, 倪英, 樊華, 等. 老年科全程優質護理管理實踐的效果與評價[J]. 上海護理, 2011, 11(4): 75-76.
曾維, 趙蕓蕓, 陳敏琴. 101例院前帶入壓瘡相關的因素分析及住院社區干預[J]. 中外醫學研究, 2009, 7(8):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