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范文

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0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利用;節約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對循環經濟的科學認識

循環經濟是針對工業化以來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而提出的。環境問題根本上講也是資源問題,是資源利用不當的結果。傳統經濟中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資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資源利用強度過大,爭搶和浪費嚴重;三是資源的物質單向流動普遍,沒有形成循環利用,環境壓力巨大。以上問題,一方面是技術問題,一方面是觀念和認識問題。資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術方面的問題,但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式使用和對環境價值的漠視則主要是觀念和認識問題,也是當前資源環境危機的最主要原因。

傳統經濟中的資源利用問題體現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而循環經濟要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和諧的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經濟發展模式。為此,必須實現生態倫理觀的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馮之浚先生提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階段、征服自然階段和協調自然階段”(馮之浚,2005)。對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對其賜予的感激,體現了古人自發的樸素的自然中心倫理觀。而工業化以來,在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指導下,強調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產和消費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結果是既改變了自然也改變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絕境的同時也把人類自身推向絕境,在消滅自然的同時也將消滅人類自身。在價值觀上,傳統工業化道路是對科學主義的頌揚和對人本主義的蔑視,傳統工業化的資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對人與自然關系認知的顛倒和對人類自身命運的誤求。循環經濟把經濟系統看成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徹底扭轉人與環境的對立,實現的是生態倫理觀的否定之否定。

工業化以來出現的資源環境危機實際上是資源利用方式的危機,所反映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而重塑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要返本求源,通過建立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來實現。發展循環經濟正是這樣的一條轉變資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諧生態的光明大道。作為一種物資閉環流動型經濟,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被概括為“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環(Recycling)”,即所謂“3R”原則。其中,減量化原則就是要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并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則要求對資源和物品盡可能多次、多種方式地使用,防止其過早廢棄;再循環原則是指對廢棄物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成為再生資源重新進入經濟過程。

循環經濟的實質并不在于循環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種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對物質資源進行零打碎敲地循環利用一直是我們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經濟活動中自覺地實現對物質循環利用的社會性安排則是前所未有的,無異于一場資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環經濟要在經濟發展中建立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資源利用機制,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把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重心放在循環上,則必然出現理論上講不清,實踐上行不通的結果。首先,經濟系統不是一個物質自循環系統,由于時間、技術和經濟方面的限制,要在經濟系統中建立物質的完全循環既不科學,也不現實;其次,會使循環經濟喪失解決資源環境危機的針對性,無法解釋循環經濟產生的原因,也無法說明環境治理及保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無法解釋包括節約型社會在內的未來循環經濟發展形態。因此,本文認為,應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去認識和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背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錯誤定位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錯誤的資源利用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以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為目標對資源利用方式進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環經濟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必然性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既有各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共性需求,也有經濟發展目標和現狀的國情特性。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我國也出現了與發達國家相同的嚴重資源環境問題,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是在經濟發展低水平上出現的并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的資源環境問題。原因有資源特別是人均資源少的因素,有經濟超速發展的因素,也有技術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資源利用方式及環保意識差的因素。生產中粗放增長、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消費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過度消費等加劇了資源緊缺狀況,生產和消費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導致愈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已經不再具備實現工業化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在尋求追趕型經濟發展的同時,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環境和資源問題將更加嚴重。當前,我國水、電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屬礦等重要工業資源都處于嚴重的緊缺狀態,水污染、大氣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環境問題特別嚴重,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利用方式,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嚴重對立,就難以解開當前中國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困局。

盡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重大經濟發展戰略,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且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條件要求是很高的,當前并不具備。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循環經濟都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巨大的系統工程。當今的社會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是多層、疊加、交叉的立體、網狀資源利用結構,即使是在一個國家里也存在著不同區域、不同企業差異巨大的資源利用狀況,要在社會范圍內構建循環型的資源利用模式,就目前來看困難是不可想象的。在當前的循環經濟發展中也確實存在諸如觀念滯后、技術短缺、動力不足、范圍有限、制度缺乏等諸多困難,而且應當看到,我們目前只是處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上。循環經濟的顯效應當表現在資源緊張狀況的總體改善和環境優化的整體效果上,顯然,這個結果還沒有出現。

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任務,一是消除累積的環境問題,二是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發展節約型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正是適應我國在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資源環境現狀,重在從資源節約的角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項務實的重大戰略抉擇。節約型經濟和節約型社會既符合循環經濟的實質精神,又能充分體現節約精神,切合中國資源、環境的現實國情,針對性強、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發展的必然性。節約型社會是對我國今后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定位,也是發展節約型經濟的必然指向和中國式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階段。

三、中國式循環經濟之路

在循環經濟發展中,西方各國如德國、日本等大都確定了循環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循環經濟不是自發的經濟形式,應當自覺推進。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設立目標并確定階段,有利于深化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認識,并在實踐中為不斷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切合實際的方案和路徑。根據對循環經濟在我國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合理預測,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是從末端治理出發,經過節約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最終發展為生態型社會。當前處于末端治理向節約型社會的轉變中。

末端治理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開始階段,其基本理論依據包括庇古稅、科斯定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等,貫徹的是污染者付費原則。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最初都來自于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因此,發展循環經濟的著力點首先在對環境進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是積極有效的,但末端治理僅是治標之策,如果不能有效減少經濟中的資源投入數量,環境問題則治不勝治。

環境問題來自于資源利用問題,解決現實資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這個過程是長期的。就我國而言,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約束壓力不斷加強,而循環經濟的深入推進又存在現實的困難,因此,緩解資源困境必須采取更直接的路徑,走節約型道路。發展節約型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成為我們在循環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所作出的現實選擇。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將使人們更新觀念,在經濟活動中建立資源節約利用的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使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實質性推進,為循環型社會的建設奠定基礎。

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型社會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遠景目標。循環型社會所強調的還是在經濟系統內對資源的處理,與生態型社會相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仍然具有狹隘性。而生態型社會實現了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轉變,呈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隨著我國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和不斷發展,對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型社會的研究將變成現實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2] 王文忠.循環經濟認知誤區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6,(4).

篇2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述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原有增長機制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由此形成的系統性風險,經濟增長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拉美陷阱"是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案例,原因在于拉美地區中大部分國家滯留"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過長。截至2013年,智利滯留42年,烏拉圭滯留40年,墨西哥滯留39年,巴西滯留38年,哥倫比亞滯留34年,阿根廷滯留51年。此外,以泰國、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亞國家,也已經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較長時間,部分學者擔心這些國家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對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綜述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如下:收入差距過大;人力資本投資缺乏;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比較優勢喪失或不明顯;產業結構升級滯后;投資消費結構失衡;腐敗多發;收入分配不公平;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二、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

只有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了,才能讓更多的社會成員獲得穩定、較高的經濟收入,并在此基礎上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對我國中等收入階層擴大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經濟總量雖大,但人均水平依然很低,中等收入階層擴大后勁不足。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大。從產業結構看,中等收入階層為主的社會,必然是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 的社會。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還不完善,產業結構還不太合理。

(二)制度保障力度不夠,貧富差距愈加明顯

一般而言,與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相關的政策主要有財產保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戶籍政策及就業與社保政策等。以收入分配政策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00年起,我國基尼系數越過0.4的警戒線,2011年更是達到0.55,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不同人群間收人差距的鴻溝加寬,"馬太效應"愈加明顯。財富向資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傾斜,普通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只是很小一份,這種差距在通脹下更明顯,收入分配改革嚴重滯后,阻礙了中等收入階層隊伍的壯大。

(三)人力資本投資低,教育發展不均衡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規范化發展,文化水平對個人收入的影響,以及對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排名世界第104位。不僅如此,當前我國的教育還存在諸如教育資源供給總量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人才培養結構與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三、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選擇

(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沒有經濟的穩定增長,就不可能有穩定的中等收入階層。為了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國家必須實現由"粗放增長"向"內涵增長"的升級,才能防止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導致的經濟放緩。我們要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注重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實施知識集群政策、產業集群升級政策與技術戰略路線圖,切實推進傳統產業的高新化與新興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對接、互動與融合,處理好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大力挖掘工業吸納就業的潛力,讓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二)深化制度改革,縮小貧富差距

過大的貧富差距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增加人們的不公平感,加劇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立足于實質性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促進社會財富分配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

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是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重要前提。一是立法保護,從大到憲法小到各項規章都要體現"保護";二是市場準入,政府應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按國民待遇的原則,凡是外資可以進入的領域,內資都可以進入;三是為民營企業提供投融資便利;四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

(三)重視人力資本培育,大力發展教育

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及農村教師待遇、重視留守兒童教育、改革完善職稱評審體系、加強學前教育管理、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系統推進各類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真正實現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保障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公平、優質和多樣化教育的權利。

發展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并帶動中等收入階層整體素質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可以使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使得大部分人可能擁有、分享進入中上層的社會資源,就職和晉升的機會也會增多,極大減輕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摩擦和對立。根據我國的實際,要盡快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要按照區域、行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積極調整高校學科和專業結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工學結合和"訂單式"培養,努力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實用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創新型拔尖人才。

(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篇3

[關鍵詞]廣東;農村社會保障;經濟發展;同步性

[作者簡介]鐘振強,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碩士,廣東廣州510225;宋丹兵,中國人民銀行東莞中心支行科員,碩士,廣東東莞523011

[中圖分類號]D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4-0018-03

一、關于農村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階段同步性的理論剖析

綜觀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現代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一定的經濟條件是社會保障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而經濟發展以后必然會對社會保障產生新的要求,要求社會保障發生相應的變化??梢哉f,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因為社會保障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平、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等方面的作用。通過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可縮小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同時對中、高收入群體的部分收入進行適當調節,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穩定。而經濟發展又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之間既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保障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保障發展的制約。只有建立健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才能有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諧與繁榮進步。

如果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過去,小生產條件下的自然經濟只能產生由個人、家庭和親屬提供保障資料的家庭自我保障方式,而生產的社會化和商品經濟的運行與發展則要求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實行社會保障。只有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進行社會保障,才是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社會保障方式,而且經濟才能得以發展,社會保障進而才能得到逐步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社會保障的完善,整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就無法實現全面發展,整個國民經濟也可能因此遭遇“瓶頸”。因此,農村社會保障也必須與經濟發展階段實現同步性,這才能保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與經濟發展階段同步性的指標設計

筆者認為,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保證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性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們提出了以下評價指標:

1、經濟性指標。即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使用該指標就可以較好地反映農村社會保障規模與經濟發展適度性。該指標的優點是數據容易獲取,可操作性強。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10%~20%之間,超過20%或略低10%的國家和地區只是極少數。一般來說,我們應根據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及近期發展的趨勢,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以這個適當比例作為該地區農村社會保障近期宏觀發展目標的水平。

2、財政性指標。即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適度的社會保障支出規模,能夠有效地保證社會保障對經濟促進功能的發揮,但社會保障支出規模也必須以本地區財政能力為基礎。一定的財政收入,可保證相應程度的社會保障支出,并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社會保障支出規模與財政收入不協調,尤其是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嚴重超出財政收入規模,則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受到損害。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西歐、北歐的高福利國家,財政收入的45%以上是用在社會保障上的,美國也有1/3以上的財政收入用在社會保障方面,社會保障支出是許多國家和地區財政支出中的“大頭”。

3、內容性指標。即體現在農村社會保障的范圍上。社會保障的內容很廣,如養老、醫療、失業等,但社會保障的范圍必須因地制宜,量力而為,“”或者“畏首畏尾”的做法都不可取,還是需要以經濟基礎為保障。

4、公平性指標。即體現在農村社會保障對象的范圍上。社會保障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特征,社會保障只有體現了普遍性特征,才具有確實的保障性。但農村社會保障對象的范圍寬廣與否,必須與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階段相協調。

5、制度性指標。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制度的規范化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保障也必須日益實現制度規范化。而社會保障制度規范化體現在許多具體項目上,如社會保障費負擔情況、社會保障費用繳納與發放程序等等,都需參照國際慣例及經驗進行規范化,以便避免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及管理中的漏洞與失誤,使社會保障制度能更好地發揮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廣東省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經濟同步性評價與戰略對策

1、廣東省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經濟同步性評價。廣東省是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建設也必須與時俱進,與經濟發展同步。我們綜合運用以上各種評價指標,分析得出廣東省農村社會保障的基本情況:

(1)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或者財政收入的比重偏小,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步伐仍然跟不上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如表1所示,廣東GDF2001年為12039.25億元,2006年達到26204.47億元,增長2.2倍;自2001年以來,廣東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其中,廣東財政總收入由2001年的2541.21億元增加至2006年的5122.25億元,增長2倍。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東各級政府用于農村社會保障支出仍十分有限,大概占全省GDP的0.01%和占全省財政收入的2%不到,而且年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率。

(2)農村社會保障的內容逐步擴大,循序漸進,但城鄉和地方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農村,社會保障的內容逐步擴大,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五?!惫B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但是,目前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并沒有明確的分工,城鄉和地方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以農村合作醫療為例,有的地方統籌到市,有的統籌到鎮,保障水平和規定都不同甚至差距巨大。

(3)農村社會保障對象的范圍有進一步擴展,但有待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廣東省絕大部分城市已經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但農村仍以家庭贍養和土地保障為主,而且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僅在珠三角地區建立起來,全省大部分農村并未

推廣,僅珠三角地區的深圳、東莞、珠海、中山、佛山五個市實行了農民與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在珠三角地區中也僅覆蓋5市120多萬農村人口,廣州、江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一些有條件的縣鎮還沒建立,仍在探索之中,或僅對少部分村干部和失地農民實施養老保險。此外,廣東省自2002年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截至2005年,全省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為2546萬,僅占全省5047萬農業人口的50.5%。

(4)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亟待完善。目前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沒有明確的分工。如廣東基本以鎮為單位開展合作醫療,收費水平不一樣,保障程度也有差別,這不利于資金的有效利用和財務監管。就主管部門而言,以前是衛生部門(從省衛生廳到市縣的衛生局),現在即將改為農業部門(從省農業廳到市縣的農業局),使得基層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養老保險方面同樣職責不清。一些保險公司則多頭聯系,與婦聯一起開展對農村兒童的“平安保險”、與教育部門開展對鄉村教師的保險、與組織部門開展對農村干部的保險。

2、戰略對策

(1)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資金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礎,應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廣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間應當與經濟同步,并嚴格規范和界定各級財政的責任和義務,確保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必要投入,而且要把農村社會保障的收支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把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和運用置于社會公眾的制約和監督之下,以更好地保證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此外,我們還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穩定的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機制。隨著廣東省人口老齡化,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不斷擴大化,農村老人越來越多,僅靠國家負擔是不夠的,要多方籌資,在農民適當繳費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繳費比例,但不能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而集體籌資則可以是村或鄉鎮從發展基金或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收入中按比例的劃入農民的保障基金中。與此同時,要努力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保值增值,以提高農民資金的回報率。社會保障資金可以用于投資,但政府要對投資機構進行必要的監管和政策扶持,以規避風險。

(2)實現農村社會保障法制化。經驗證明,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之所以比較成熟,一方面有其較強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備的法律體系強制推行的。在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障法的情況下,廣東省應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專門適用于農村的社會保障法規,規定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起最基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鼓勵有能力的地方政府建立起更高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近期目標是,應該規定在全省農村范圍內建立起農村“五?!惫B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用制度規范行為,保證越來越多農民受到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

篇4

【關鍵詞】區域公路運輸;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一、前言

區域公路運輸在社會經濟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公路運輸是一個服務型的行業,它既要滿足社會的需求,提高經濟效益,最后還要實現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而公路運輸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一直是我國想要實現的目標,只有讓兩者相協調,才可以促進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讓經濟穩定發展。

二、區域公路運輸和社會經濟發現的研究現狀

在展開這一研究前,必須確立區域公路運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并以其為基礎促進經濟發展,同時認識到兩者之間也是互相推動對方發展,互相合作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利用相關理論,對區域公路運輸發展進行分析,找到發現停滯的原因,接著根據得出的結果,制定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增加社會經濟與區域公路運輸的適應程度。

最近幾年,很多地區紛紛制訂了相應的評價機制,推出適應性指標,并進行研究,得到了很多初步的研究成果,讓其他地區根據這些研究成果調整區域公路運輸機制。但目前,我國對于兩者適應性的研究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收集的數據有限,無法深入研究。

三、區域公路運輸與社會經濟適應性的分析

區域交通運輸指的是通過空間的移動,讓人、物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而交通運輸作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提供物質服務,可以讓社會活動中的生產到消費的數個階段連在一起,讓社會經濟穩定進行。同時,區域公路運輸和社會經濟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在發展的過程中互相成為發展的因素,促進自身的發展。

因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分析:

根據供需平衡的原則思考問題。區域公路交通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仔細考慮社會經濟和交通的關系,根據當下經濟的增長,從利于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其引導作用。

建立區域公路網絡必須以經濟水平為基準。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公路網絡的建立,但網絡的建立必須以當下的社會經濟水平為出發點,根據各區域資源分布的多少、人口的密集程度以及城鎮發展情況等,決定是否在這一區域修繕公路,變成公路網絡的一部分。

區域公路發展水平要符合社會經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區域公路運輸的發展必須符合經濟發展形式,而對于公路建設投資多少、發展速度的快慢等,都要與社會發展水平持平,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會讓區域公路運輸為社會經濟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建立指標體系

1.建立指標體系的思路

要想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系統協調發展的指標,必須根據以下三點原則,分別是系統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目的及可行性原則,其中,系統性原則是指要調整好每個母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以及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用指標體系得出科學的理論結果;可比性原則指的是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都可與各城市兩者的協調發展情況作比較,和歷史資料做比較;目的及可行性原則指的是讓自身的發展滿足社會可能提出的需要。

2.制定評價指標的標準

當制定不同地區的評價指標時,不可以只參照我國的歷史數據,還要參考國外的相關資料,發現兩者發展的差異,從而確定某一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以我國京津冀城市群為例。

京津冀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靠近東部沿海,可以用多種運輸方式進行運輸,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沒有明確的交通運輸體系,各區域的交通發展水平與當前社會經濟不匹配,運輸機制缺失服務性,這些問題都會影響評指標的確定。在參考這一地區的目前的數據,與歷史數據和國外城市數據做對比,確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發展階段。

3.設置區域公路運輸指標

協調性評價體系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而是由很多單項指標組成。它可以從兩方面說明區域公路運輸體系,即公路網路的建設與運輸水平,以“里程”為主要規定指標,以及對公路網絡的密集程度進行審查,算出可以運貨的數量和載客人數,以及運轉周期。在得出數據后,研究人員通常會用貨運與客運的運轉周期作為評定運輸水平的標準,得出不同區域的運輸水平,從而調整政策和方針。

五、總結

目前,我國經濟正在不斷發展,而起到引導作用區域公路運輸也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發展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符,對適應性進行準確的分析,建立指標體系,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確定所屬的的發展階段。同時,還有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加大對公路網絡建設的力度,以此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的推進,讓兩者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華. 淺析公路運輸與經濟的協調發展[J]. 經營管理者,2013,25:185.

篇5

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在交通運輸業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調整必須按照相應指標要求,從根本上保證交通運輸結構處于合理狀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業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交通運輸業自身的技術經濟特點對其結構調整同樣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交通運輸技術經濟特點確定的情況下,影響交通運輸結構主要是外因,外因主要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交通運輸技術經濟特點變化同樣會對地區交通運輸結構演變產生影響,我國交通運輸業進行區位劃分,其主要可分為華北、華中、華南、華東、東北、西北、西南等七個一級運輸區域,按照區域性劃分對每個地區的交通運輸宏觀指標進行核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交通運輸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十二五”階段我國重點需要對區域交通運輸結構進行調整,完善交通運輸結構,促進交通運輸業全面發展。

?藎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影響因素分析

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對其進行歸納,主要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交通運輸的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其主要包括經濟狀況、自然條件、生產關系等。內因主要受到交通運輸內部經濟技術特性影響。從自然條件角度看,自然條件的因素直接影響到交通運輸項目的投入要素,自然條件好的交通運輸項目投入要素比例較低,自然條件差的交通運輸項目投入要素較高,自然條件還會影響到交通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的運輸需求結構,從我國的特點看,由于我國人口多、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變化比較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因此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結構會有更高的要求,交通運輸結構只有全面發展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特點看,自然條件因素直接影響到交通運輸方式的需求,交通運輸優勢的充分發揮也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從微觀角度分析,自然條件會對交通運輸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十二五”階段我國需要認真研究自然條件對交通運輸結構的影響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交通運輸結構調整計劃,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經濟與交通運輸存在緊密的聯系,經濟狀況主要是由工業化程度和經濟發展總水平決定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劃分為若干階段,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產業布局不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會導致貨流和產品特征不同,因此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微觀角度,運輸結構都存在明顯的階段性。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人們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運輸供給與運輸需求之間結構變化處于相同狀態,所以在經濟運行的不同階段,運輸供給與運輸需求之間存在對應性關系。供給最終的目的是滿足需求,有什么樣的需求必須要有什么樣的供給,只有如此才能促進交通運輸業的平衡、協調發展,“十二五”階段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必須要處理好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調整好交通運輸結構,促進交通運輸業全面發展。

從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狀況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要經歷從單一化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發展模式的轉變,運輸方式從原始的運輸方式向現代運輸方式轉變,技術層次從低級階段不斷向著高級階段方面轉變,這些方式方法的轉變與科技進步有著緊密的聯系,科技可以給交通運輸發展帶來直接性影響和間接性影響,從直接影響角度看,科技可以促使新的交通運輸方式的出現,同時促使運輸裝備的性能改進及運輸結構的改善,交通運輸在科技的帶動下,各種運輸方式相互作用協調發展。從間接性影響角度看,科技進步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需求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交通運輸結構會隨著交通運輸需求的變化而產生變化,交通運輸業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只有在各種因素作用下不斷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才能促進交通運輸業處于健康穩定的發展狀態,“十二五”階段我國科技會不斷發展,對交通運輸業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我國交通運輸結構應與科技發展協調起來,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使兩者相互協調同步發展。

?藎我國交通運輸結構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交通運輸綜合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運輸結構失衡和運輸能力不足等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交通運輸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還處于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各方面的發展水平,才能適應“十二五”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對我國交通運輸的宏觀評價指標進行系統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交通運輸結構發展處于不平衡狀態,交通運輸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交通運輸結構問題,才能建立符合區域交通運輸發展需要的交通運輸體系,才能實現交通運輸需求和供給的平衡。我國交通運輸在能源利用、運輸供給、區域合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協調、不銜接的地方,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交通運輸結構問題,才能促進交通運輸業全面協調發展。

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存在一系列問題,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結構優化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業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多、幅員遼闊,現有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無論從運網密度角度看,還是從整個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狀況,我國還處于落后狀態,我國的公路、鐵路、民航在總量和平均密度方面都落后于歐美等國家。從區位角度看,西部地區公路網技術含量低,行車條件差,綜合實力較低,很難滿足西部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笆濉彪A段我國需要加強對西部交通運輸業的投入,從根本上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從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總體狀況看,各區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通過對區域之間的大通道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大通道存在明顯不足。西南、西北等區域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從初始狀態看,交通運輸流量較少,而華北、東北、華東區的路網建設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存在不協調現象,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但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交通運輸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利。“十二五”階段我國應該不斷調整好交通運輸結構,從根本上保證交通運輸業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藎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的措施研究

從區域狀況看,由于區域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國家政策傾向不同,區域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當前我國地區之間交通運輸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各區域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在各個區域的優勢沒有很好的發揮。

“十二五”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為了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把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促使各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協調發展,實現不同區域之間構建合理的交通通道,把交通運輸系統整體結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男人的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xxxx做受欧美88xx00tube| 免费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www激情com|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最近中文字幕2019国语3|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又大又爽又湿又紧a视频| 超兴奋的朋…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2021韩国三级理论电影网站| 在线观看的黄网|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久久99热国产这有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第一页|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96在线观看影院|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观看|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男人扒开双腿女人爽视频免费|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羞羞漫画喷水漫画yy视|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三级在线高速影院|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