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09: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臨床醫學外科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科學學科在臨床醫學生畢業學年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對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模式改革實踐、注重教學導向等措施促進醫學生完成臨床醫學本科階段畢業學年外科學學科的學習,以期對存在問題加以改進。
【關鍵詞】
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問題與改進措施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臨床醫學學科重要的二級學科,涉及實驗外科及自然學科的基礎。現代外科學的研究內容不但包括損傷、感染、腫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診斷、預防及治療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而且還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診療方法的改進,外科學的范疇不斷在更新變化。現代外科學體系龐大,不管在深度還是在廣度均迅速發展,任何一個外科醫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外科學理論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外科學不斷呈現專業化分科,學習外科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對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醫生的臨床醫學生至關重要。然而,臨床醫學生由于越來越大的就業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壓力,外科學課程在畢業學年的學習,特別是實踐環節的學習更容易被醫學生所忽視甚至放棄,這對于畢業后或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工作中的臨床業務訓練及思維均可產生明顯影響。因此,本文針對臨床醫學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及改進措施予以探討。
1存在的問題
1.1外科學教學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醫學院校多重視外科學的理論教學,而輕臨床實踐帶教,在外科實踐中未帶給醫學生應該獲得的學科知識。外科學是醫學院校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階段必修學科,通常從第3學年下學期開始學習,整個學科學習時長基本達3個學期。在臨床醫學本科教學的第3、4學年,外科學理論得到了良好的講述,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系統理論認識和訓練。在臨床醫學本科的第5學年,即畢業學年,臨床實習即開始,本科生開始在醫學院或綜合大學附屬醫院等各級醫院開始接受以臨床醫生帶教的臨床實踐為主的學習模式。通常教學醫院在外科學理論講授中有較系統的教學計劃,投入良好教學經驗的教師教授外科學學科理論。然而,在臨床實踐學習過程中,多數教學醫院未建立將理論與臨床實踐良好銜接的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的外科學教學隊伍;因臨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調專職帶教老師講述日常外科實踐中遇到的理論知識,導致沒有專業師資研究具有外科學的特色教學,更做不到對臨床外科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的系統教育和對外科疾病相關知識的全面教學。
1.2臨床醫學生畢業學年從臨床實踐中獲得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被忽視
外科學為多數三級甲等醫院的發展重點,多數大型教學醫院已達到以系統或器官為依據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膽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專科,外科學的發展及細化分科對于臨床醫學本科生對外科學整體的認識無疑具有強大的沖擊力[1]。本科外科學教學以講述外科學基本理論和訓練外科基本技能為目的。臨床醫學生在畢業學年,雖已完成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學習,并通過外科學基礎實驗課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術和技能的認識和培訓,但多數學生對外科疾病并無立體的認識,也對外科疾病的診治如手術原則等無清晰的概念。醫學生進入外科系統各科室后不知從何開始學習和開展實踐工作。相對于內科學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外科學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及臨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學習強度也更大。臨床醫學生在畢業學年面臨畢業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壓力,甚至在外科等學科系統實踐過程中脫離臨床,放棄臨床實踐,從新開始畢業學年前的理論學習。
2改進措施
2.1制定符合畢業學年醫學生學習需求和規律的教學體系
臨床醫學生并沒有專門為其設計的實踐學習及培訓過程,目前的外科學臨床環節也沒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學體系。隨著規范化培訓制度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臨床實踐帶教教學較前有所好轉,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臨床實踐積極性。通過,對臨床醫學本科生進行采訪調查,普遍反映外科學課時壓縮,教學內容節奏過快。因此,制定合適的教學進度方案,充分講述外科學理論知識,將對醫學生畢業學年掌握外科臨床實踐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外科學實驗課作為臨床醫學生的一門重要實驗課程,通過良好教學可提高臨床醫學生的外科臨床實踐能力。但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普遍反映外科學實驗課課時安排過早,當開始臨床實踐時實驗內容已經生疏。目前,多數醫學院校外科學實驗課與理論課程同步進行,雖然在校期間理論與實踐進行聯系有利了外科學學習,但是外科學實踐更像是一門連接外科理論與臨床實踐的一門課程。如安排學時在畢業學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外科學知識。重視臨床外科實踐能帶醫學生的不止是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帶給他們良好的外科臨床思維,這些可以使醫學生對外科學知識的認識更立體化,更容易達到對知識的長期記憶[2]。
2.2加強教輔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對畢業學年臨床醫學生的觀察、溝通及采訪,發現其普遍心理是怕臨床實踐占用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習時間,而且臨床見習無專業指導老師,實習帶教老師教學輔導欠佳。因此,構建良好臨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人員傳授外科學理論技能和培訓考試經驗,能增加醫學生在實習工作中獲得外科學知識達到臨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學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數教學醫院的中青年帶教老師多數參加過研究生入學考試,為碩士以上學位獲得者,有豐富的學科學習經歷,有嚴謹的學科思維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經歷,對本科生的外科學培養有良好的經驗和針對性。選拔具有優秀素質、德才兼備的臨床帶教老師,建立結構合理、團結一致的臨床外科學教學隊伍可將外科學理論與臨床實踐進行良好銜接,為臨床醫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對提升外科學教學水平,使醫學生獲取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外科學理論知識均有益處。發展外科學優秀帶教師資,開展特色的外科學實踐教學,建立對臨床醫學生知識水平及臨床實踐能力負責的本科生導師制,對以后的研究生升學及工作推薦進行評估評分,將有利于系統對醫學生的外科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實踐和外科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教育[3]。
2.3加強外科學實驗課程與臨床實踐精品課程建設
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臨床實習是最佳獲得外科學知識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學理論與臨床實踐學習中有良好的教學銜接,使醫學生能受到良好的臨床實踐前教育,對提高臨床實踐能力,提高理論知識轉化能力將有較多裨益。在醫學院校尚無將實踐教學編纂為教學教材的內容,沒有可用的臨床實踐教程對醫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輔導,多數醫學生因為無可利用的如實習手冊等臨床實踐書目,導致在臨床工作中難以掌握外科學知識重點和勝任臨床實習工作。因此,建設臨床實踐精品課程能夠幫助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學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增加在實踐工作中的信心,強化理論與實踐學習的結合,提高對外科學整體的學習能力。
2.4加強人文科學教育,提升醫學生學習動力
醫學科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生命發展變化規律和個體疾病診療的科學。其對人類的影響力與關注度遠遠高于其他學科。作為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醫學高等教育,除必須使學生具備牢固的醫學基本知識和扎實的臨床實踐技能的同時,還要具有多種綜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外科學是一門臨床醫學科學,是以病人為中心展開的外科科學研究與實踐,多需要對病人進行有創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僅對病人身體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確的影響。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對外科學實踐學習環節至關重要。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提升臨床醫學生對外科學學習的熱情及動力,使學生們更積極的參與到理論和實踐中,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4-5]。
綜上所述,相比于內科學,外科學學習更為直觀和立體,一個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論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驗證,獲得完整的認識。在臨床實踐環節中學習外科學知識更為直觀,更為實用,記憶也更為深刻。臨床醫學本科生在畢業學年如能帶著問題在臨床中學習外科學知識,將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學等相關考試的思路,獲得更優異的成績;完善的教學模式及優秀的帶教老師可培養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將對以后的外科學以至于整個醫學科目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劉江波 楊延輝 鄧淼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
【參考文獻】
[1]陳孝平.緒論[M]//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
[2]陳創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強外科學教學管理,實施規范化標準化教學[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4):196-198.
[3]張學志,凌云陽,王觀發,等.情景模擬與案例教學結合在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0):1397-1399.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目的
探討典型病例在臨床醫學本科生泌尿外科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分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效果,提出解決對策。
(二)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泌尿外科臨床醫學五年制見習生50名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25名采取典型病例教學模式進行指導,設為實驗組;其他的25名見習者采取一般的普遍性教學模式進行指導,設為對照組。在見習后對兩組學生的基礎操作能力和專科操作能力以及理論知識等進行考評。對兩組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泌尿外科臨床醫學五年制見習生50名進行實驗。在泌尿外科學見習教學中,對50名本科見習生進行試驗對照研究,對實驗組(25名學生)采取典型病例教學模式進行指導,對對照組(25名學生)采取一般的普遍性教學模式進行指導。五十名本科見習生在試驗對照研究之前的基礎操作能力和專科操作能力以及理論知識等都處于同等水平,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差異性不大。在見習后對兩組學生的基礎操作能力和專科操作能力以及理論知識等進行考評。對兩組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在實驗組所采取的典型病例教學法具體如下:第一,開展小課堂。這跟對照組相似,在見習過程中,每天或者定期在某個時間段開展一個小課堂,講授一些基礎性理論知識。但是在實驗組的小課堂中,除了進行基礎的理論醫學知識的講授之外,還進行某個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師通過小視頻、ppt等多媒體向見習學生介紹典型病例的情況,在了解病例之后,讓見習生們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討論可以分組合作展開,每組中各位成員都要擔當某個典型病例的患者角色,患者角色在不同典型病例中進行輪換。整個課堂中,教師將課堂活動交由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全面提升。第二,臨床示教。在典型病例中,教師在對患者治療和診斷過程中,周邊的見習生或作為助理,或作為下手,觀看和練習老師的操作過程,親身體驗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各種環境以及臨床操作中的各項注意事項。在典型病例治療中,教師根據泌尿外科方面的具體問題對見習生進行臨床講解,針對患者的具體特點,對操作要點進行具體講解。在典型病例現場示教之后,教師醫生還指定一位見習生在查房過程中進行輪流操作,其余見習生對其操作中遇見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糾正,所有操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三,典型病例一對一教學。在見習到一段時間之后,教師選擇一些泌尿外科典型的患者,讓見習生輪流一對一進行查房、觀察、操作。老師對每位見習生的診治過程進行觀察和跟蹤監視,并進行記錄。比如見習生根據步驟在進行查房過程中,教師會不停的提問,現場監控和記錄。在查房結束之后,讓見習生自行自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會根據典型病例的情況對見習生進行評價,指出其診治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見習結束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見習生進行統一的考評,其中包括基礎操作能力考評、專科操作能力考評、理論知識考評、總成績考評。總成績由基礎操作+專科操作能力(50%)、理論知識(50%)。其中,設置優秀95-100分,良好計85-95分,合格計80分,不合格根據情況計0-80分。
三、研究結果
在進行一年的見習之后,實驗組合對照組的成績實驗組在見習之后,合格率為百分之百,而對照組無論在基礎操作、專科操作還是理論知識方面,都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根據筆者的觀察,其中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患者病情的臨床表現評估不足,操作過程中溝通不足,一些細節把握不充分,甚至違反操作原則等。
四、討論
【關鍵詞】工學結合;外科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802-01
Exploration & Practice On Surgery Teaching With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College
Min Sanxu li Yuelin Chen Jibing Wang Aijun Shi Yanping Deng Ziwen Zhang Siyong
(Surgical Department of Sub-hospital Of Zhang Ye Medical College 734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surgery teaching with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colleg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forming on surgery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 reform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with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college.
【Key words】work-integrated learning surgery teaching exploration
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1]。工學結合的學習是一種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實際工作的經歷三者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復雜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教育方法。因此,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進行教育教學制度創新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證。適應工學結合育人新模式,加強醫學高職院校外科理論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提高學生外科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技能,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校外科學課程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的內涵和特點出發,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優化充實外科教學內容,建立模塊化教學體系,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模塊化教學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普遍認可的教學模式,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職業性、應用性、崗位性是高職教育的特點。因此,臨床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我們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教育部統編教材為藍本,以衛生部頒布的外科疾病臨床路徑和中華醫學會編著的《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為指導,以解決學生以后臨床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職業道德養成訓練為重點,圍繞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技能提高的需要,優化教學內容,設計了外科手術基礎、外科常見疾病和外科診療規范3個教學模塊,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提升學生從事外科臨床工作的勝任力。
2 多措并舉,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交互式學習型課程,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外科學理論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關鍵。我們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單一講授、全程灌輸的方法,采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法、專題研討教學法、專題報告會、師生換位、體驗式教學方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在教學手段上,將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改變了傳統課堂以教師單向對學生灌輸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強化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學習外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本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實效性。具體做法如下:一是改變了授課方式,實現了兩個轉移,即教學場所由單純的教室轉移到實訓室,對心肺復蘇這種既有理論又有實驗的內容,盡可能到實驗室授課,使理論與實驗、技能教學同期進行,融教、學、做為一體,減少了課程內容的重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效果,形成了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并行,知識學習和技能實訓并行的良好氛圍。實踐教學場所由單純的實驗實訓室轉移到醫院,如重癥監測治療、各種骨折及創傷內容的學習,以直接到醫院進行見習教學為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真實性,避免了黑板上做手術,教室里診斷疾病的教法,縮短了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的距離;二是根據學生知識儲備水平,有選擇地引入案例教學或PBL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為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目標的鞏固,突出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我們在各系統疾病的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內容相對簡單、知識點相對單一的章節,有選擇地采用一種相對簡化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和案例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運用課前設計一典型病例一學生自學一課堂討論一教師總結的授課步驟,強化病例為中心,改變傳統授課中按教科書內容的講解方式。如急性闌尾炎、脾破裂等內容,我們首先以典型病例點出主題,尤其強調學生注意在典型病例中找出患者的各項診斷依據,并提出若在臨床工作中你如何收集這些病情資料以作出正確的診斷等問題,加強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利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力;三是間歇穿插師生換位教學。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學法因其具有節省教學資源、傳授知識具有準確性和系統性等優點,仍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法。我校作為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來說,教學資源缺乏,這種情況尤其如此。但在長期的理論教學中會出現教師和學生對外科理論知識都感到乏味和無奈的情況,教師和學生都感到疲勞。為此,我們從調動學生學習參與性和體驗教師工作的艱辛入手,依據學生的知識學歷水平和基礎知識儲備情況,選擇一些與外科疾病相關的解剖、組胚、生理、病理、藥理、診斷等基礎課中都要求掌握的內容章節,安排4―5名同學按照解剖生理概要、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順序內容提前準備,在相應理論教學時依次進行講授,然后教師和其余學生共同點評總結的辦法進行教學,這樣既讓學生體會了教師的不易,又為今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供了動力;四是重視單元復習與總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一直以來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則,也是強化掌握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我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單元重點內容的復習,主要做法是利用現有的多媒體影像資料,如其他學校出版的教學錄像、影視頻資料等,在每一單元理論教學結束后,利用課余時間,選擇重點內容進行播放,讓學生領略其他學校的名師風采和授課特點,參悟重點內容并強化學生對各章節知識點的掌握。
3 構建與專業實訓實踐教學高度融合的工學結合型外科學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職業素質
實踐教學是外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實現工學結合、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必要途徑,對鍛煉和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和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實訓基地、實習基地進行醫院認知、環境適應、熟悉工序、輪崗實訓、頂崗實習等, 這為外科實踐教學提供了穩定的教學基地,搭建了良好教育平臺,拓展了外科實踐教育資源。在理論課程實踐教學中,我們積極構建與專業實訓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外科學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豐富、鮮活的職業情境和實踐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認知、體驗和感悟,深化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養成良好職業素養、職業品質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高度重視專業實訓及見習教學
在我校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外科學共計授課141學時,其中理論授課84學時,實訓見習56學時,并在第四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后,集中1-2周時間作為各專業學生到臨床實習前的專業技能復訓,并進行考核,對操作技能不過關的要進行補課和補考,合格后才能進入臨床實習,以此促進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
3.2 引入了項目教學法,把實踐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具體的項目,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際臨床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分工合作完成項目活動,并在課堂上展示項目成果,使學習過程成為人人參與的創造性實踐過程。學生自主收集臨床資料、制定診療計劃、分工合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合作意識。
3.3 將實踐教學的考核融入專業實習、實訓中,強化職業道德的養成。我們把職業道德及職業技能的內容化為具體的考核指標,讓指導老師和學生自己對學生的服務態度、服從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使職業道德教育由說教轉化為具體的養成訓練,職業技能訓練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自覺行動,使學生在自我教育實踐與體驗中,將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切實提高職業素養。
4 改革考試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考試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是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高外科學理論課的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結合工學結合模式的特點,我們改變過去以記憶、理解知識為內容,以單一、封閉的書面考試為形式,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全部評價結論的應試考試模式,把考核貫徹到教學的全過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整合考核方式,把技能考核和見習報告書寫及平時出勤、作業完成情況納入學期考核,采取多元化評價方法綜合評定學習成績。
4.1 平時考核包括上課出勤及表現、課堂討論交流發言、作業完成等方面。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 10%。
4.2 實踐考核,通過學生遞交的見習報告、住院病歷、臨床技能訓練等方面,考核學生參加臨床實訓、實踐教學活動的效果。實踐成績占總評成績的 20%。
4.3 期末綜合理論考核。期末采用閉卷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程度、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理論成績占總評成績的 70%。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和平時表現的考核統一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統一,知行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突出職業性,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啟發性和互動性, 在教學手段上運用多媒體現代技術, 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高度融合,考評方式多元化,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指導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有效地實現了知識傳授、素質養成、能力培養的一體化,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高第16號令.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2006.
作者簡介:
閔三旭,男,生于1969年8月,外科副教授、皮膚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外科、皮膚科臨床及教學工作。
關鍵詞:臨床技能;模擬教學;臨床醫學生;外科
Abstract:Clinical med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Along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of health and health, the demand of medical students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is increasing, which makes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medical students gradually reduc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lot of medi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 to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Clinical skills;Simulation teaching;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Surgery
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踐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技能非常重要。外科學總論見習是訓練臨床醫學生掌握手術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學實習環節,是醫學生從課堂理論學習到實踐技能學習的第一步。外科學總論見習內容通常包括:無菌術、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切開、分離、縫合、打結等)、清創術、傷口的換藥和拆線以及門診小手術等。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增強臨床醫學生的外科操作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我院利用首都醫科大學臨床科研與臨床技能培訓基地,于2012年開始將臨床技能模擬教學逐步應用于我院臨床醫學生外科總論的見習,為了探討臨床技能模擬教學在外科見習中的作用,我們對2011、2012、2013屆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臨床醫專學生分組進行外總見習,共有68名同學采用臨床技能模擬教學進行外總見習(模擬組),其余82名同學進行常規外總見習(對照組),結果證實采用臨床技能模擬教學可以明顯提高外總見習效果。
1操作場景"真實"化,凸顯見習的實用性
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的人員配備、場地設置、器械配備都模擬了真實的臨床操作及手術場景,見習中所采用的示教和訓練材料也為真實的動物機體以及器官或組織:活體大型動物如豬,小型動物如兔、鼠,以及大量可用于手術技能練習的動物實體組織(動物的各種器官、組織)。在進行清創術和動物闌尾切除術的見習過程中,均模擬真實的手術場景及手術過程,包括術前準備、手術區域準備、主刀和助手、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手術過程和術后處理等。學生按帶教老師要求做好分組和分工進行練習,明確主刀、助手、器械、巡回等人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完整地進行手術整體及細節的模擬訓練。
2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動手積極性
臨床技能模擬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見習中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很高。在每一屆學生外總見習結束后,均采用調查問卷評分形式評估學生對于見習的興趣,調查內容包括:①您對目前見習形式是否滿意(評分:滿意10分;一般5分,不滿意0分);②目前見習形式能否激起您的學習興趣(評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③您是否希望增加此類見習的時間(評分:是10分;說不準5分;否0分);④您感覺通過見習能否提高您的操作技能(評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結果見表1,兩組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3提高外總見習效果,保障教學質量。
為了明確見習的效果,在外科總論見習結束后,對每一屆學生均進行了縫合、打結、清創術的考核,考核方法為二人一組于動物活體組織進行既定傷口的清創、規范縫合、打結,考核老師由具備外科帶教經驗的主治醫師以上人員2名組成,連續三屆考核老師組成固定。結果"模擬組"學生均能進行規范的傷口處理,平均完成標準縫合打結1.5針/min,二名學生在手術時能進行有效的配合;"對照組"學生平均完成縫合0.6針/min,且二名學生在手術時往往缺乏有效的配合,傷口處理也不及"模擬組"規范。
通過主動利用和發掘教學資源,我們在外總見習中采用了臨床技能模擬教學,結果明顯提高了臨床醫學生的見習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教學目的,保障了教學質量。這也進一步說明,在新的醫療環境下,面對醫療教學資源的相對不足,只有積極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才能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質量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循證醫學 口腔頜面外科學 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251-02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1]。它提倡將臨床醫師個人的臨床實踐和經驗與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將最正確的診斷、最安全有效的治療和最精確的預后估計服務于每位具體患者。臨床實習是將理論知識聯系實踐或應用于實踐的開始,對于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循證醫學和傳統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比較
循證醫學不同于傳統醫學。傳統醫學是以經驗醫學為主,即根據非實驗性的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對疾病基礎知識的理解來診治病人。循證醫學并非要取代臨床技能、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醫學專業知識,它只是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2]。 我國傳統醫療模式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臨床經驗為指導制定醫療決策的。其運作過程是醫生知識經驗在臨床的再現、驗證和重復運用,實質上屬于經驗醫學的范圍。傳統臨床醫學教育模式與這種醫療模式高度一致,突出教師、課堂、教材三中心,強調以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為目的,以培養知識經驗和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其弊端主要是學生用大量時間積累知識,而沒有創造性的實踐;教師或上級醫生在完成臨床醫學教育的過程中重在知識的灌輸,并注重知識的完整性、連貫性;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傳統臨床實習階段,實習醫生看一看典型病例和陽性體征,能夠驗證理論和增加感性認識,再加上教師結合典型病例把課堂上講過的內容重復一遍,實習醫生可以對疾病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這種機械、刻板、缺少領悟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限制了臨床實踐能力的發展,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循證醫學的定義
David Sackett將循證醫學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目前可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和長期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完善地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制定出具體的治療方案”[3]。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在醫療決策中將臨床證據、個人經驗與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意愿三者相結合。循證醫學為臨床醫學教育改革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從臨床醫學教育角度看,循證醫學既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又是在這種認識方式指導下為臨床研究和實踐提供科學依據的方法論,同時也是一種與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不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新的臨床醫學教育觀。其實質是一個新式高效的終身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臨床醫學教育模式。
3.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習的重要性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習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有較大影響。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步,是醫學基礎課與臨床之間的橋梁,對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等臨床思維能力能力尤為重要[4]。所謂臨床思維能力是指把理論課所學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于臨床實踐中,對具體臨床現象進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實際的判定能力。具備這種能力是一個臨床醫生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基本保證。而實習階段正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實習過程就是臨床實踐的初始過程,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指導其臨床實踐,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會為進入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循證醫學在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踐過程中大致可分為:(1)針對患者提出的臨床上需要解決的痛苦,明確具體問題;(2)檢索含有與臨床資料相關的所有頜面外科學文獻;(3)嚴格評價所收集證據的合理化和實用化;(4)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患者的愿望要求相結合評價結果,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5)對治療療效進行長期追蹤隨診并進行再評價。
4.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在口腔頜面外科臨床中的診斷,治療方案,處理及其預后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循證醫學來解決。比如:關于放射性骨髓炎的診療。首先面對就診原因,臨床表現及其危害性等進行文獻檢索,查尋采用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關的論文,同時也應重視其并發癥(如頜骨病理性骨折,神經損傷,術后出血及感染等),應該慎重的按患者要求做合理的決定性治療方案。在治療后,應做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并行追蹤觀察。統計其放射性骨髓炎的患病率,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病率,特別是病理性骨折的發生率,神經的損傷率及其此在處理后的恢復率。認真評估手術治療的價值及意義,并為系統評價提供一定的資料。再如唇裂的手術修復治療。手術目的: 是盡量恢復唇、鼻部的正常外形和功能。正常的唇、鼻部有如下特點:兩側鼻孔等圓等大,鼻尖及鼻小柱居中,鼻翼不塌陷,上唇兩則高度相等、對稱,紅唇豐滿、唇珠微突、唇紅緣呈弓背形。患兒適應于手術的基本條件是: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無明顯貧血,無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及周圍組織無感染。目前具有爭議的是手術時機,一般認為單側唇裂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左右手術為宜,雙側唇裂推遲到六個月。再次,手術方法也較多。現在,在循證醫學中根據唇裂具體情況在取證分析后采用一種最適合患者的手術方法和手術時機。其實,在面對錯綜復雜較困難的問題時往往可以在循證醫學中尋找答案,眾多臨床醫師把循證醫學和口腔頜面外科緊密聯系起來,一定會將口腔頜面外科推向一個新的臺階,新的領域。許多口腔疾病的臨床癥狀較重變動較大,輕型患者一般很少就診。一位合格的口腔醫生對于任何病例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必須知道并了解不同治療方案對病人好轉的可能性,需要明確各種治療方法的效果。醫生選擇治療方法或做出治療意見均可在所需的資料證據中獲知。其實,實踐循證醫學在口腔外科臨床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將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溶為一體,使我們臨床醫生常規地更新知識,提高臨床醫師對研究方法的理解并在使用資料時更加嚴格,同時也增加臨床醫生在做出決策時的自信心,同樣也聚焦了所有臨床醫生的力量和去發展口腔頜面外科學。
5.提高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口腔頜面外科教師隊伍建設。臨床教師不但要在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學思想這個深層次的問題上下功夫,重視向學生傳播先進的循證醫學思想。臨床教師要認識到,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趨勢[5]。要充分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并改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不但要在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學思想這個深層次的問題上下功夫,重視向學生傳播先進的循證醫學思想。教師要認識到,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趨勢。要充分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并改進臨床教學工作。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更新以下觀念:①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②讓學生從死學轉變為巧學;③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學;④從短期充電轉變為終身教育;⑤變知識經驗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創新開拓型人才培養目標。
總之,做為口腔外科從業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這門學科,積極進行循證實踐[6],不斷善于尋找評價運用證據,以自己臨床實踐,為循證口腔頜面外科學提供最佳證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防治口腔疾病,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人類口腔健康。
參考文獻
[1]Sackett DL.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J]. Br Med J, 1996,312(12):1371
[2]Newman MG. Improved clinical decision?鄄making using the evidence?鄄based approach[J]. J Am Dent Assoc, 1998,129 Suppl:4S-8S
[3]McGivney GP. Evidence?鄄based dentistry article series [J]. J Prosthet Dent,2000,83 (1):11-12
[4]史宗道,石冰,陳娥等.在我國口腔醫學領域應用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和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2001,1(2):102
[5]Wataha JC. Biocompatibility of dental casting alloys: a review [J]. J Prosthet Dent,2000,83(2):223-234
[6]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methods and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paper devoted to degenerative lumbar and sacral spinal stenosis. Zh Vopr Neirokhir Im N NH Burdenko.2012;76(4):64-8; discussion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