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學影像檢查,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現將《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發[**]32號)轉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在當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下,形成有效的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制度后試行,同時要幾時計算總結經驗,將試行中發現的問題幾時書面報我廳。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了合理、有效利用衛生資源,減少重復檢查,切實減輕患者負擔,現就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以下簡稱檢查互認)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包括檢查資料互認和檢驗結果互認。
二、在醫療機構間互認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對于合理、有效利用衛生資源,降低患者就診費用,簡化患者就醫環節,改進醫療服務,在醫療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都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要充分認識開展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并逐步推廣開展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的有效措施。
三、開展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工作首先要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各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的監督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對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等實施質量控制,參加質量評價,推動醫療機構間的技術交流、技術溝通、技術支持,促使醫療機構為開展檢查互認奠定工作基礎。
四、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轄區醫療機構實際狀況,合理確定開展檢查互認的項目。目前,對于參加國家級質量控制和省級質量控制的、穩定性好、質量比較容易控制和費用較高的檢查項目,應當組織轄區內有條件的醫院間逐步開展檢查互認工作。
X線透視
X線檢查就是透視,有胸部透視、腹部透視等,由于其檢查完畢不能留下任何可供醫學診治的證據,加之清晰度欠佳,現已逐步淘汰。目前透視主要是為了動態觀察,如心臟、大血管,以及病灶與肺部之間的關系;做介入血管造影時,醫生要看所插導管、導絲的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醫生為病人取異物,或為病人復位時,需要在x線透視下進行。
X線拍片
拍片清晰度要比透視高,可以對從頭到腳的骨骼進行拍攝。有頭顱正側位片、四肢正側位片、頸胸腰椎正側位片、骨位正位片等。對于骨骼攝影來講,大部分要拍攝正側位的,但有時為了避開某些組織結構,要加拍斜位片,甚至對對側相同肢體進行拍攝,以資對比。X線拍片檢查缺乏動態觀察,因此,有時要間隔一段時間隨訪進行動態觀察。
隨著計算機的進步,傳統的膠片X線攝影進入到數字時代,出現了計算機X線攝影,即CR;數字X線攝影,即DR。如頭顱正側位DR、四肢正側位DR、頸胸腰椎正側位DR、骨盆正位DR等。可以人為地通過亮度、對比度的調節,使攝影效果更佳。
人體大部分組織是由軟組織構成的,要想X線照片上看見、看清,就必須有對比。胸片就是利用自然對比的最佳佐證,它通過人們呼吸的氣體襯托出肋骨、心臟和血管影,把病變地方展示無疑。利用自然對比的還有站立位腹部平片。
X線造影
沒有自然對比怎么辦?這就要人為地給人體的相關部位注入與周圍組織密度有一定差異的對比劑。高于軟組織的為陽性對比劑,低于軟組織的為陰性對比劑。如泌尿系結石,能正常顯影的是陽性結石,不能顯影的結石稱為陰性結石。陰性結石通常要通過注入對比劑來加以識別,這就要做靜脈腎盂造影。一旦顯影不清,有時還要進行逆行尿路造影。對膽囊也是一樣,通過從靜脈注射對比劑來顯示膽囊內有否結石及腫瘤等。
消化道鋇餐檢查
與以上原理相似的還有消化系統的檢查,它是通過口服陰性對比劑,如產氣粉;陽性對比劑,如鋇劑,達到顯影目的。如食道鋇透、胃腸鋇透等。但單純鋇透對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檢查效果欠佳,需要從向上灌注氣體和鋇劑,達到氣鋇雙重造影。此外,一些瘺道通過注射碘化油或泛影葡胺,顯示瘺道的開口與其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
關鍵詞:圍產期;超聲成像;磁共振成像
中圖分類號:R712 文獻標識碼:A
圍產醫學主要研究妊娠時期母體以及胚胎、胎兒、新生兒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是從妊娠確診起對孕婦和胎兒進行監護、預防和治療的學科,對降低胎兒、嬰幼兒死亡率、保證母嬰健康、提高子代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圍生期常用的醫學影像檢查方法包括超聲波成像(UltrasoundImaging,US)、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目前US檢查應用較為廣泛,而MRI檢查雖有待深入了解和進一步研究,但發展前景廣闊,CT檢查由于存在電離輻射等缺點,應用較為局限。US是一種無創性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應用,US檢查無電離輻射危害,可實時動態成像,便于隨診復查,在圍產期,二維US檢查可以清楚顯示出母體子宮及附件的解剖結構,三維US檢查可以觀察胎兒的形態結構和胎兒的心臟搏動、胎動等宮內行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還可以觀察子宮附件、胎兒以及胎盤的血流動力學變化,US已經深入到了圍產醫學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由于US檢查開展時間較長,醫生操作熟練,經驗較為豐富,并且價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已成為圍產醫學中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1]。Smith等在1983年首次報道使用MRI技術對胎兒進行影像檢查,國內大約于1995年開始應用,近幾年應用才逐漸廣泛,尤其在胎兒神經系統檢查上有獨特作用和較高的診斷價值[2]。目前,MRI檢查在胎兒腹部和盆腔的應用的不多,但是在US診斷困難的情況下,MRI檢查能夠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輔助臨床診斷,幫助和指導制定圍產期手術計劃和方案[3]。有很多孕婦(甚至部分婦產科醫生)認為,產前檢查盡量不要做MRI檢查,做US就足夠了,因為MRI會產生輻射,對胎兒有害,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MRI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出人體信息。MRI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對電離輻射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國外早已將其應用于產前檢查[4]。在診斷胎兒神經系統、心臟等的畸形上,MRI的正確率明顯優于US[5]。此外,借助MRI也可以對肺發育不良的胎兒進行胎兒肺體積測定,并判定胎兒預后。
1、妊娠早期影像學檢查方法的使用
US檢查在妊娠早期(一般指孕11周以前)明確孕婦出現陰道流血癥狀的原因,確定婦科檢查發現子宮或附件包塊的性質,觀察有無胎心搏動,確認有無宮外孕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6]。此外,孕11-14周應常規行US檢查,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胚胎早期發育狀況、評估孕齡、早期發現嚴重的胎兒畸形等[7]。關于MRI檢查是否會損害胚胎發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標準,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CollegeofRadiology,ACR)建議要慎用,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建議胎兒MRI檢查應在妊娠滿3個月后進行,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以使用1.5T的磁共振檢查機器對孕婦或胎兒可以行檢查(即使處于妊娠的前3個月)。
2、US和MRI對胎兒畸形的診斷價值
胎兒畸形是新生兒致殘或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須提高胎兒畸形的產前診斷率(尤其是孕28周前)。一般建議3次必需的US檢查時間分別為孕9-12周、孕19-22周及孕29-32周,孕11周進行US檢查可發現嚴重的胎兒畸形,如無腦兒等,篩查胎兒畸形的最佳時機是在妊娠的第20-24周,此時胎兒各臟器發育已基本成形,羊水較多,胎兒的骨骼形成的聲影還不明顯,可以發現多數較明顯的胎兒畸形。在對懷孕中晚期的孕婦產前US發現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時,應同時做MRI檢查,避免漏診和誤診[8]。
3、US和MRI對胎兒生長發育情況的評估
US檢查可以估測胎兒體重,了解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US監測可幫助了解宮內生長發育受限的胎兒的臨床治療效果。三維MRI對胎兒及其臟器體積發育的估計測量比三維US更為敏感[9]。胎兒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是一種比較新的評價胎兒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CNS)發育情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是一種無創性檢測活體結構和組織化學成分的影像新技術[10]。相關研究顯示胎兒腦實質內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L-asparticacid,NAA)、肌酸(Cr)以及膽堿(Cho)等峰值的變化可以反映腦組織的成熟度[11]。
4、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影像診斷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圍產期窒息而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發生HIE的主要病因是圍產期各種原因造成的胎兒或新生兒窒息。絕大多數由宮內窒息引起,次之為娩出過程中窒息,少數為先天疾病所致。HIE的臨床癥狀為新生兒意識狀態改變、肌張力變化和驚厥,是新生兒期致死、致殘的常見的病因之一,可能引發嚴重的醫療糾紛,造成沉重的家庭或社會負擔。目前以CT和超聲檢查為主,但MRI成像技術能較好的顯示HIE早期的腦損害,及時指導臨床治療和評估預后,是首選和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方法[12],MRS通過代謝產物的測定對新生兒HIE引起的細胞能量代謝障礙、細胞膜功能、細胞內酸中毒和神經元的缺失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13-14],但目前多數地市級以下醫院由于技術的限制,并沒有廣泛開展。
5、US和MRI在圍生醫學中的技術進展
目前較為先進的US檢查設備為四維彩色超聲診斷儀,第四維是指時間這個矢量,就是在三維超聲圖像加上時間維度參數,也被稱作實時三維,能夠顯示胎兒的實時動態活動圖像,應用較廣。MRI檢查中的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術是目前用于研究HIE的前沿技術,其優勢在于可以較目前其他所有影像檢查方法更早檢出白質發育過程中異常情況,可以無創性的對神經纖維束的走行情況進行跟蹤、定量測定以及評估預后。DTI技術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主要在于圖像的獲取和后處理過程中經驗尚不豐富[15]。
6、US與MRI的安全性問題和使用比較
US與MRI檢查的主要優點有:無創傷、無電離輻射、可任意平面成像。US是產前評價胎兒的首選影像學方法,US的明顯優勢是應用廣泛,操作方便,可動態觀察,檢查費用低,臨床及社會認可度高;但U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US圖像空間及組織分辨力低,如果孕婦體型肥胖、羊水過少、成像區氣體較多以及妊娠晚期胎頭入盆后受母體骨盆影響時,US圖像較差。在評價CNS病變方面,US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特異性表現,例如,US檢查不能發現微小的腦實質異常。MRI檢查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及組織分辨力,在CNS異常,特別是在后顱窩病變的診斷中,較US檢查有明顯的優勢[16]。MRI視野范圍(fieldofview,FOV)明顯較US大,能同時顯示母體盆腔及胎盤的異常,但是一些小的脊髓脊膜膨出以及小的蛛網膜囊腫MRI顯示不如US清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觀點認為,在進行胎兒MRI前,一定要先做US檢查,在行MRI前要確定胎兒是否存活。一般認為MRI作為US的一種補充方法,能為US發現胎兒的異常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17]。MRI的影像檢查結果不僅可以進一步驗證US所見,還可以發現更多的畸形而改變胎兒的預后[16]。合理使用胎兒MRI,對于是否要終止妊娠,幫助臨床醫師確定分娩方式,制訂胎兒手術計劃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8]。此外,MRI檢查由于其無電離輻射,在妊娠期母體疾病,尤其是CNS病變的診斷上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由于US檢查具有“微泡空化效應”和其他未知風險,也不建議醫學目的之外的反復多次超聲檢查,為此FDA已做出警示。值得強調的是,我國法律嚴禁對胎兒性別鑒定(有特殊醫學目的除外)。關于MRI檢查在胎兒和嬰幼兒病變診斷中的安全性問題,目前,還沒有研究發現對胎兒和嬰幼兒有危險性。由于妊娠前3個月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關鍵時刻,所以出于安全的考慮,避免在這一時期進行MRI檢查。國際磁共振成像安全委員會(SMRI)要求告知接受檢查的孕婦。由于Gd-DTPA可以通過胎盤,產生宮內副反應,即輕度延緩動物發育,故到目前為止,沒有進行孕婦靜脈MRI增強檢查胎兒的文獻報道。專家意見是只有當MRI增強的益處明顯大于危險性時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MRI機器本身設有限制檢查者接受過多熱量的特殊吸收系數,一般控制在3W/kg以下,因此目前尚未有胎兒MRI損傷皮膚的報道。至今沒有證據證明短時間暴露于梯度電磁場中對胎兒發育有害。目前值得注意和需要改進的主要問題是周圍神經刺激、噪聲及特殊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較高等[19],隨著隔音新材料的使用和新序列的設計,上述問題將被逐漸克。特別強調的是,在胎兒和嬰幼兒MRI檢查中,一定不要為追逐時間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而造成較高的SAR值,這一點對于缺乏經驗的MRI年輕技師尤為重要。綜上所述,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使MRI檢查時間快速縮短,婦產科醫生也意識到MRI檢查的重要意義,但是昂貴的價格是圍產期MRI不能廣泛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影像診斷醫生缺乏經驗也是制約胎兒磁共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短時間內,MRI還不能代替US成為胎兒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但其在圍產期中胎兒、嬰幼兒影像學檢查中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張曉新,許翠平,任秀珍,等.中晚孕期產前超聲篩查胎兒畸形的臨床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4(5):558-562.
[2]宋富珍,程英升.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盤的MRI研究進展[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48(12):1058-1059.
[3]索凌云,何寧,張靜.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MR功能成像的研究進展[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3):115-119.
[4]張玉珍,李玉華.胎兒MRI診斷技術發展及正常胎兒MRI表現[J].放射學實踐,2007,22(12):1350-1353.
[5]RollinsN,BoothT,MorrissMC,etal.PredictivevalueofneonatalMRIshowingnoorminordegreesofbraininjuryafterhypothermia[J].PediatrNeurol,2014,50(5):447-451.
[6]汪龍霞.超聲在圍產醫學中的作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4(5):543-546.
[7]MassaroAN,JerominA,KadomN,etal.SerumbiomarkersofMRIbraininjuryin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treatedwithwhole-bodyhypothermia:apilotstudy[J].PediatrCritCareMed,2013,14(3):310-317.
[8]MesserschmidtA,BaschatA,LinduskaN,et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eplacentaidentifiesplacentalvas-cularabnormalitiesindependentlyofDopplerultrasound[J].UltrasoundObstetGyneco,2011,37(6):717-722.
[9]Mehollin-RayAR,CassadyCI,CassDL,etal.FetalMRimagingofcongenitaldiaphragmatichernia[J].Radio-graphics,2012,32(4):1067-1084.
[10]KotulskaK,JurkiewiczE,Domańska-PakieaD,etal.Epi-lepsyinnewbornswithtuberoussclerosiscomplex[J].EurJPaediatrNeuro,2014,18(6):714-721.
[11]WisnowskiJL,SchmithorstVJ,RosserT,etal.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arkersofaxonsandastrogliosisinrelationtospecificfeaturesofwhitematterinjuryinpreterminfants[J].Neuroradiology,2014,56(9):771-779.
[12]李仰康,劉國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J].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2004,17(3):190-192.
[13]BasuS,DewanganS,BarmanS,etal.Postnatalchangesin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intermintra-uterinegrowth-restrictedneonates[J].PaediatrIntChildHealth,2014,34(3):189-193.
[14]Castilla-FernándezY,BoixH,MacayaA,etal.Brainstemdysgenesisduringtheneonatalperiod:diagnosisandman-agement[J].JPerinatMed,2013,41(4):445-453.
[15]OkanishiT,YamamotoH,HosokawaT,etal.Diffusion-weightedMRIforearlydiagnosisofneonatalherpessim-plexencephalitis[J].BrainDev,2015,37(4):423-431.
[16]Benavente-FernándezI,Lubián-LópezPS,Zuazo-OjedaMA,etal.Safety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pre-terminfants[J].ActaPaediatri,2010,99(6):850-853.
[17]CohenMC,SpriggA,WhitbyEH.Subduralhemorrhage,intraduralhemorrhageandhypoxiainthepediatricandperinatalpostmortem:aretheyrelated?Anobservationalstudycombiningtheuseofpostmortempathology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ForensicSciInt,2010,200(1/2/3):100-107.
[18]HnatyszynG,CyrylowskiL,CzeszynskaMB,etal.Therole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earlypredictionofcere-bralpalsy[J].TurkJPediatr,2010,52(3):278-284.
X線發明至今100多年來,X線設備從最簡單的X線裝置,發展到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隨其應用原來越廣泛,X線電離輻射危害也成為醫生和大眾共同關注的問題。目前,大家對放射輻射危害的認識存在兩種誤區,一種是過度恐懼,另一種是滿不在乎。X線檢查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這要視其照射劑量而定。均有關專家測定,胸部正位攝影時,肺接受的X線照射劑量,僅為造成人體損傷的單次最大劑量的1/20000。另外,根據國際放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推算,一次X線攝片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為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有一點值得得注意,胸部透視檢查的射線劑量是胸部攝片的幾十倍,因此應盡量用攝片替代透視。
CT成像的X線劑量大約是普通X線成像劑量的100倍,但越來越多的CT設備增加了輻射劑量控制措施和低劑量掃描方式,來降低輻射。隨著設備的更新,臨床診斷率逐步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因重復檢查受到的輻射。盡管如此,與攝片CT的輻射劑量還是很高的。合理檢查是減少輻射損害的唯一途徑,因此應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檢查。X線攝片檢查和CT檢查,對于身體不同部位各有優缺點。X線攝片可更好地現實宏觀表現,CT則能搞好的顯示內部細節。有一點可以肯定。CT不能安全代替X線檢查,因為兩者是互補關系。多數病列在拍片檢查發現了可以病變時,才需要進一步做CT檢查。這樣即可以減輕患者負擔,又可以避免不必有的檢查。對與一些臨床表現比較明顯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相對高級的檢查方法。這也是最經濟有效的做法。
CT檢查簡單一易行,安全、無創傷,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使用于各種急癥的急診檢查,對包括中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動脈夾層、急性肺動脈血栓栓塞、各種急腹癥和全身外傷都有極佳的診斷效果。雖然CT是一種有射線輻射危害的技術,但正是CT的應用,使無數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隨著CT技術的不斷進步,設備逐步普及到縣級以下醫院,CT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影響健康、威脅生命、降低生命質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很高。根據病因不同,該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種。由于兩者的治療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誤診必然導致嚴重后果。在CT問世以前,臨床醫生診斷缺血性腦卒中的準確率僅為67%左右,而CT的應用將該病的診斷準確率提升到接近100%。正是CT的臨床應用,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CT被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20項科技成就充分說明人們對醫學影像學所做貢獻的認同。對中風患者進行CT檢查,雖然患者會受到一定的射線輻射,但是是其生命卻能得到挽救,所以CT檢查十分必要。
各種檢查方法都各有其使應證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有時要一起使用才能準確地對疾病作出鑒別診斷。CT和MRI也是各有特點,比如CT有輻射、而MRI沒有:CT成像快,MRI卻成像慢,因此CT更適合于急診檢查;CT空間分辨率高能更好的顯示細小的結構;MRI組織分辨率好,更適合軟組織的檢查;CT對骨質和鈣化的顯示更好,而MRI對骨質和鈣化則顯示不清晰。
總之:各種影像學技術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各種技術不能彼此替代。而是相互補充。選擇影像學檢查時。應該遵循從簡單-復雜、普及-不普及、無輻射-有輻射、無創傷-有創傷、經濟-昂貴的原則,具體到某一種疾病,應該遵循優選檢查線路,進行合理檢查。除超聲和MRI外,其他影像學檢查技術都屬于射線性檢查方法,對患者會造成輻射危害。醫生在決定進行某種影像學檢查時,必須權衡利弊,應該進行利大于弊,進行合理檢查。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已由過去單純的輔助檢查逐漸向造影診療與介入性治療等領域擴展。護理人員要適應影像檢查的特殊性,配合好影像醫師的各項工作,使患者順利安全地達到診療目的而不發生意外情況,在熟練掌握臨床基本護理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同時,還要努力掌握影像專業的一些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能力,了解更多的新知識、新方法,提高護理技能,才能適應這項工作。現就護理工作在影像檢查中的作用介紹如下。
1 心理護理
到影像科室檢查的患者受認知程度的影響對增強掃描往往感到緊張,尤其是增強掃描還需要先行告知增強掃描的目的和危險,這更加重了患者的緊張情緒。而精神過度緊張是一種應激反應,可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手足冷汗、頭暈等多種負性反應,誘發或加重對比劑的不良反應,因此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是保證增強掃描順利完成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充分配合,作為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屬詳細介紹增強的目的、過程、安全性、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應注意的事項,使患者對增強掃描過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以消除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積極配合,保證增強掃描的順利進行。
2 普通X線平片及造影檢查的患者準備及護理
2.1 X線平片
腹部、腰椎、骶尾椎、骨盆平片均應先行清潔灌腸或檢查前晚上服緩泄劑,以便清潔腸內糞便,消除因此而造成的X線漏誤診。
2.2 造影檢查
造影檢查在X線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各種設備的日趨完善和造影藥物的不斷改進,臨床造影項目逐漸增多。為減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 做到一次成功,需要放射科護士認真細致地做好術前準備。
2.2.1 造影前應向患者講明造影檢查的重要性及檢查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和方法,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懼和憂慮。
2.2.2 熟練掌握各種造影檢查藥物的劑量和應用;全面了解各種造影檢查的目的、方法以及適應證、禁忌證,掌握各種檢查前患者的準備。
2.2.3 做好麻醉劑、碘劑 、磺胺類藥物過敏試驗,并記錄結果;準備好搶救藥品和設備。
2.2.4 造影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變化,熟練掌握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以及防治措施、急救藥品與設備的應用,一旦發生過敏反應需及時處理,必要時請相關科室醫師配合。
2.2.5 檢查后患者的護理
對于各種X線造影檢查后的患者要求觀察2~4h,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反應,定時隨訪,必要時留院觀察。對放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管通暢,對有明顯感染癥狀者應用抗生素治療或收往院。
3 CT增強檢查的患者準備及護理配合
3.1 檢查前患者準備及特殊患者的護理
護士應了解CT掃描檢查的全過程,做好患者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如頭顱檢查4h前禁食,腹部各種臟器檢查前1周內不應吃含金屬的藥物,不做胃腸造影檢查,掃描前6~12h禁食。
3.2 檢查前,對精神緊張的患者要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慰,使其穩定情緒;對小兒采取耐心積極的態度,鼓勵他們完成檢查,另一方面要輕移、輕放、盡量少動,必要時需臨床醫生陪同,以便病情有變化時及時搶救和治療。
3.3 過敏反應的搶救及護理
CT檢查時給患者靜脈注射碘對比劑,以增加不同組織間的對比度,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由于在CT檢查中給藥的方式快、劑量大、濃度高,因此,碘過敏反應的發生率高于其它造影檢查。護理人員應在使用過程中引起高度警惕,嚴密觀察不良反應。
3.4 用藥時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
3.5 有無嚴重的心、肝、腎臟疾病,對高熱、心衰、 嚴重肝腎疾病患者應慎用或不用。
3.6 向患者說明造影目的及過程,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
3.7 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發現有異常反應立即停止注射,必要時給予處理。如發生輕度反應一般不用特殊處理,讓患者大量飲水。必要時可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對個別重度反應者,應及時搶救處理,并及時給吸氧等措施,必要時請相關專科醫生來科共同搶救。
4 磁共振患者受檢前的準備與護理
4.1 在進入磁共振檢查室之前,護士應對患者做好適當的解釋工作,以消除其思想顧慮。
4.2 詳細詢問現病史與既往史,結合申請單上臨床醫師查出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擬診,確定掃描部位及層面選擇,以便更準確地查出病變的部位、范圍與性質。
4.3 掌握絕對禁忌證及相對禁忌證:詢問并檢查患者是否有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人工心臟瓣膜、眼球異物及動脈瘤夾,發現這些物品者不能進行檢查。進入檢查室以前取下患者身上的一切金屬物品,如假牙、發卡、戒指、耳環、鑰匙、鋼筆、手表、硬幣等,這些物體會造成金屬偽影,影響成像質量。磁盤、磁帶也應取下,否則會因為去磁而損壞。
檢查眼部前應洗掉眼影等化妝品,檢查胸椎、乳腺以及盆腔、腰椎應去除乳罩及取出避孕環,否則也會因偽影而影響診斷。
4.4 幼兒、煩躁不安與幽閉恐懼癥患者應給予適量鎮靜劑,如水合氯醛、安定等。對心臟患者,精神緊張者,可用棉花球塞外耳道, 減少噪音的刺激。
4.5 使患者盡量舒適地平臥在檢查床上,蓋上棉毯以保持溫暖。
4.6 護士應預先向患者解釋檢查過程中的一切現象,如梯度場啟動會有噪聲,使患者能安心靜臥,平穩呼吸,如有不適可用話機與醫生交談。
4.7 中風、腦瘤伴顱高壓者應先采取降顱壓措施,否則患者仰臥會因噴射性嘔吐而造成窒息與吸入性肺炎。由于檢查時間較長,為預防意外,可側臥掃描。
4.8 注射MRI造影劑時,應在治療室將藥液抽入注射器并連接無菌塑料頭皮針,將注射器和頭皮針放在無菌塑料盤內,備好棉簽、膠布、止血帶等進入磁體房,不宜將金屬針頭、鑷子治療盤等帶入磁體房。
5 介入放射科的護理管理
5.1 做好術前、術中、術后的各項準備工作及護理
5.1.1 術前患者按要求備皮,術前4~6h禁食。
5.1.2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消除顧慮,取得配合必要時給予鎮靜、 止吐劑,避免患者術中躁動或嘔吐,影響手術的進行。工作人員進人介入室,需換專用鞋、帽及口罩。
5.1.3 術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導管、導線等注意盤好放順,防止污染。熒光增強器用消毒罩罩住,加強無菌操作的監督。
5.1.4 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體溫及穿刺口情況,發現出血及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必要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5.2 增強無菌觀念,嚴格無菌操作。努力做好介入放射室的無菌管理工作,是減少感染和并發癥,使介入診療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而術中造影投照時挪動機器等因素,增加污染機會,易造成并發癥。
5.2.1 樹立嚴格的無菌觀念,充分認識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2.2 加強對無菌知識理論的學習和操作的訓練,對操作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熟悉無菌操作的要求,使其達到操作規范化。
5.2.3 認真督促,檢查無菌操作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與補救。
5.2.4 操作房間要有專職護士管理,保持肅靜和整潔。門窗裝置要嚴密。
5.2.5 術前、術后房間要用紫外線燈照射2h,每周用福爾馬林熏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