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27 10:21:5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高中歷史古代史知識點,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關鍵詞】初中 高中 歷史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jié)現(xiàn)狀
筆者所在的地區(qū)為小學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學制,雖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歷史的學習是從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結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歷史教材,因此初中歷史教學是與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一致的。通過筆者在本地區(qū)相關學校的走訪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本地區(qū)的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的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脫節(jié)問題。經(jīng)過筆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種形式的脫節(jié):
1.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脫節(jié)
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是以時間為中軸線,根據(jù)時間線羅列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也就是所謂的通識。因此初中歷史的教學內(nèi)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點為主,滲透歷史觀的相關方面知識。而高中歷史的知識體系則是在通史體系的前提下,以專題的方式呈現(xiàn)相關的歷史知識點,因此高中歷史的知識點呈現(xiàn)了范圍廣跨度大思維度高的特點。高中教材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專題來講,考試時則要從綜合角度來答題,這里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對比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差異,筆者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初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過于簡單,而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太過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脫節(jié)。
2.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jié)
由于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嚴重脫節(jié),也就造成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jié)。初中歷史教學的內(nèi)容的過于簡單,知識點少相關練習過易,使教師和學生都忽略了歷史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地復述,從來不主動地使用相關的教學技巧,不去考慮學生對講課是否有興趣,從而造成了歷史課的無聊和乏味,這自然而然就使學生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而高中歷史由于對學生的抽象思維、總結思考能力要求過高,使習慣了在初中懶散學習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這么高規(guī)格的要求。而且高中歷史教師也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去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更加不能適應高中的歷史教學。因此產(chǎn)生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jié)。
二、中學歷史教學脫節(jié)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分析,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jié)大概分為教學內(nèi)容的脫節(jié)和教學方式的脫節(jié)。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各成體系、初高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同、初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差異大。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在這些方面的脫節(jié),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這些脫節(jié)問題存在是中學歷史教學階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決,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學的脫節(jié)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嚴重影響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決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的策略
1.初高中歷史課本要緊密連接
要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初中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嚴重脫節(jié),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之間存在緊密的鏈接。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緊密聯(lián)系著的。例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初中歷史第一單元是侵略與反抗,而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是第一次。雖然講述的戰(zhàn)爭大致一致,如果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也改稱侵略與反抗將更有利于學生接受。
2.初高中要統(tǒng)籌歷史學科地位
要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問題的第二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統(tǒng)籌歷史學科在初高中的學科地位。例如:初中歷史并沒有分所謂的選修和必修,中國古代史分為七年級上下兩冊在初中歷史中分量很重,反觀高中歷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冊,并且是選修的部分,初高中歷史對中國古代史的重視程度不同勢必會對一些喜歡古代史的學生產(chǎn)生一些影響。
3.初高中歷史教師要互通有無
另外一個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的應對策略就是初高中的歷史教師要經(jīng)常性的交流和探討,要學會互通有無。這同樣需要相關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組織、學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歷史教師的積極參與。只有初高中歷史教師經(jīng)常性的交流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學生的狀態(tài),才可以使雙方的教師在教學中解決教學脫節(jié)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
0095-0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走進人們的視野,并且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歷史影視資料之中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它是一種常見的歷史教學資源,可以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興趣,促使其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利用歷史影視資料開展歷史教學,可以用更為直觀、生動的視聽語言代替教師的講述,這樣的教學形式深受學生歡迎。在此,筆者主要談談歷史影視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用在新課導入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能否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事關課堂教學的成敗。豐富多彩的歷史影視資料經(jīng)過精心的編排和設計,往往能夠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歷史課堂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歷史影視資料往往有著緊密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組織,同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推動力,推動學生進行后續(xù)觀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十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的歷史關系復雜、知識點眾多,且其中包含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豐富的歷史典故,因此,學生對該章節(jié)的學習內(nèi)容不是很感興趣,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生很可能因為線索混亂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筆者對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歷史題材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進行細致、有針對性的取舍與編排,截取其中的背景性片段。上課之初,筆者播放了課前剪輯的《三國演義》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課堂導入自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用在課堂教學時,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述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勢必要借助更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歷史影視資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具生動性與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不同于課堂導入,課堂導入側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而課堂教學側重于知識點的傳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傾向于選用歷史科教片輔助教學。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六章第三節(jié)的《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筆者主要節(jié)選了《百家講壇之紀連海系列》的片段用于輔助教學。又如,教學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統(tǒng)時期――秦漢》時,筆者主要節(jié)選了《百家講壇之王立群講〈史記〉》的片段用于輔助教學。在這兩個案例中,筆者所選用的歷史影視資料知識性強,與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關聯(lián)密切,而影視資料中的專家講述風格也很受學生的歡迎。由于引入了歷史視頻資料,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用在課外活動時,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延伸
高中歷史教學是一項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工程,對學生歷史認知的引導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能局限于歷史課堂,而是應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fā)揮歷史影視資料的優(yōu)勢,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外延伸。為了更加深入地發(fā)掘歷史影視資料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組織“歷史題材影視資料評論”“經(jīng)典片段編演”“歷史故事講述”“影視手抄報”等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以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課外延伸。
例如,教學人教版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康熙》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組織學生開展影視評論活動,要求學生就其中的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畫面或者歷史細節(jié)進行評論,同時強調(diào)在評論中要突出自身的歷史感觸和充分表達自我認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歷史影視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歷史教科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補充與提升。在將歷史影視資料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其進行仔細甄別,切勿使用包含錯誤歷史觀點、有明顯歷史常識錯誤、缺乏歷史真實性的歷史影視資料。
一、用在新課導入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能否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事關課堂教學的成敗。豐富多彩的歷史影視資料經(jīng)過精心的編排和設計,往往能夠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歷史課堂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歷史影視資料往往有著緊密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組織,同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推動力,推動學生進行后續(xù)觀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十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的歷史關系復雜、知識點眾多,且其中包含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豐富的歷史典故,因此,學生對該章節(jié)的學習內(nèi)容不是很感興趣,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生很可能因為線索混亂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筆者對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歷史題材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進行細致、有針對性的取舍與編排,截取其中的背景性片段。上課之初,筆者播放了課前剪輯的《三國演義》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課堂導入自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用在課堂教學時,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述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勢必要借助更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歷史影視資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具生動性與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不同于課堂導入,課堂導入側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而課堂教學側重于知識點的傳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傾向于選用歷史科教片輔助教學。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六章第三節(jié)的《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筆者主要節(jié)選了《百家講壇之紀連海系列》的片段用于輔助教學。又如,教學人教版高三《中國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統(tǒng)時期――秦漢》時,筆者主要節(jié)選了《百家講壇之王立群講〈史記〉》的片段用于輔助教學。在這兩個案例中,筆者所選用的歷史影視資料知識性強,與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關聯(lián)密切,而影視資料中的專家講述風格也很受學生的歡迎。由于引入了歷史視頻資料,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用在課外活動時,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延伸
高中歷史教學是一項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工程,對學生歷史認知的引導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能局限于歷史課堂,而是應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fā)揮歷史影視資料的優(yōu)勢,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外延伸。為了更加深入地發(fā)掘歷史影視資料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組織“歷史題材影視資料評論”“經(jīng)典片段編演”“歷史故事講述”“影視手抄報”等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以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課外延伸。例如,教學人教版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康熙》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組織學生開展影視評論活動,要求學生就其中的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畫面或者歷史細節(jié)進行評論,同時強調(diào)在評論中要突出自身的歷史感觸和充分表達自我認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歷史影視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歷史教科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補充與提升。在將歷史影視資料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其進行仔細甄別,切勿使用包含錯誤歷史觀點、有明顯歷史常識錯誤、缺乏歷史真實性的歷史影視資料。
四、影視資料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分清史料真?zhèn)危屑蓱蛘f歷史
歷史學貴在求真,影視資料也會有事實錯誤,盲目采用也會誤導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播放前首先自己辨析真?zhèn)巍?/p>
2.截取視頻精華,緊扣教學重點
有的教師整節(jié)課甚至占用學生整個或大部自習課的時間盲目的給學生觀看整集的錄像,課堂成了電影院。隨著錄像播放的時間越長,學生集中精力觀看的人數(shù)就越少。不加選擇地長時間播放影片只會過多浪費學生理性思考探究的時間,浪費學生精力,降低學習效率,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3.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歷史教學 思考 重構知識體系
一轉眼新課程改革試行在我省已經(jīng)有兩年的時間,作為一線的高中歷史教師,在這兩年的教學中,針對新教材和即將到來的新高考,我有許多困惑。特別是高一剛接觸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很茫然。兩年一路走來,對現(xiàn)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點認識和思考。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新教材的“閃光點”
1、導言合理且新穎
新編歷史教材相對以前教材,每個章節(jié)時空跨度大,各個專題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大,既有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還是中外史合編。但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在單元與單元之間,還是每個單元內(nèi)部之間,也就是各課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講第二單元第1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導入與前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聯(lián)系,寫到“當我們把視線從華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尋找西方文明之源時,雅典衛(wèi)城赫然映入我們的眼簾。……記敘著一種與古代中國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利用本課導言學生從華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共同尋找西方文明之源。這樣可使學生與前一單元相銜接,從而探尋世界的另一個文明的區(qū)域。
2、 資料回放。
資料回放主要是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原始文獻史料。所謂史料,就是以往人類所留下而為我們今日所見,并能為我們進行研究各種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的痕跡。簡單地說,史料就是研究歷史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2]梁啟超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由此可見,史料是研究歷史和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新教材中,合理的運用史料來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使其歷史知識更具真實性和嚴謹性,以及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可信度提高,培養(yǎng)學生解讀能力、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如:在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中就用了以下資料:我們環(huán)繞著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環(huán)繞著水塘――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這對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有了更為準確和深刻的認識,從而更準確地分析地理環(huán)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的影響。
3、 歷史縱橫。
在一些課文中合理安排了【歷史縱橫】,【歷史縱橫】介紹了與課文內(nèi)容有密切關系的各類知識,是對課文的拓展、補充、延伸和說明。或者通過歷史縱橫,承接上一目的內(nèi)容,下啟下一目的內(nèi)容,能把這課的知識很好的銜接起來。在講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在講完第一目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確立的條件后,緊接著教材設置了[歷史縱橫]欄目,希臘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新興工商業(yè)者階層經(jīng)濟實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舊氏族貴族實行專橫統(tǒng)治。激化了與平民的矛盾,新興工商業(yè)者階層出于自己的利益,聯(lián)合下層平民同舊氏族貴族進行斗爭。由此引出下一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其實[歷史縱橫]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的歷史背景。
4、[學思之窗]
這次新課標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開設的[學思之窗]欄目則屬首創(chuàng)。[學思之窗]每課設置一個。這個欄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閱讀內(nèi)容,另一部分是思考題。要求學生學習閱讀的部分,是與正文重點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故事、原始文獻資料、詩詞、對歷史現(xiàn)象的描述以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等。思考題部分主要是針對閱讀部分的關鍵內(nèi)容進行提問,一般設一至兩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以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如:在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中,講到伯利克里的改革時,教材設置了[學思之窗]欄目,引用伯利克里的演說,通過讀懂材料,理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5、歷史插圖的運用
新課程教科書與以往歷史教科書相比,插圖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使得高中新課標教科書在可讀性強的基礎上,增強了視讀性,完善了以文為主、圖文并茂的教科書體系。教材各部分插圖有封面插圖、單元頁插圖、正文插圖及小圖標。當然教師在課堂上有限時間內(nèi)不可能每幅圖片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沒有必要。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需要,選擇些與主題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些圖片進行講解。如:在第5課古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中有8幅插圖,我選講了兩幅,引言插入了“帕特農(nóng)神廟遺址”,教師通過對帕特農(nóng)神廟的介紹,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產(chǎn)生的背景有所了解,為本課的學習埋下伏筆。關于歷史地圖的使用,梁啟超曾講過:“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其礎也”。可見,掌握歷史地圖空間概念的重要性。
二、現(xiàn)行教材的編排存在某些缺陷
(1) 現(xiàn)行教材存在著內(nèi)容多處重復的不足。課本內(nèi)容的專題設計模塊講述,選修和必修也有知識點內(nèi)容重復出現(xiàn)。例如,必修一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梭倫改革與選修第2課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中的知識點重復出現(xiàn)。
(2)高考的要求---以通史體例考查
必修、選修課程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高考能力的需求。專題模塊不符合高考教學的需求,高考命題更多的是從歷史學科本身出發(fā),從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fā)。
考試說明是按通史順序編排的,分成古代中國通史、近現(xiàn)代中國通史、古代世界通史、近現(xiàn)代世界通史幾個部分。高考試卷的題目分配也是先古代史后近現(xiàn)代史。例如2012年新課標全國卷第24---28題按時序相繼考查了西漢、宋代、明代及清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內(nèi)容,接著第29―33題相繼考查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相關內(nèi)容。
因此,為了彌補新教材專題模塊的弊端,按照通史體例,在高三二輪復習中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重新整合,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規(guī)范的學科知識結構。
總之,古詩曰:“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要能順應新課程改革,很好的駕馭新教科書,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以教科書為背景,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資料:
一、影響銜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認知水平基本還停留在初中階段,進入高中,面對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現(xiàn)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但認為歷史很難,甚至有同學開始決定要拋棄這門課程,這就比較嚴重了。為什么會在銜接上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和理論認識,這是影響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主觀原因。這種狀況是由功利觀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歷史所有的教與學都圍繞考試指揮棒進行。歷史教學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則就不教,同時,在中考總分中,歷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這就在學校部分領導、教師和部分學生及家長心目中,歷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歷史課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大打折扣,學生態(tài)度上的輕視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中考范圍一般只選取中國史、世界史的部分單元進行考核,學生最后只需對較少的零碎的考試內(nèi)容進行強化復習、訓練,從而使學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課程設置的巨大差異和跨度,這是影響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這種差異和跨度主要體現(xiàn)在:
1.課程體系的設置:初中采用通史體例,中國史、世界史分編,基本按照從古至今的時序,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及基本規(guī)律。而高中則依據(jù)“貫通古今、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采用模塊+專題的體例。這種體例跳躍性大,時序顛倒,沒有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很高。
2.課程內(nèi)容的編排:初中課程重中國史輕世界史;重政治史,經(jīng)濟史、思想文化史相對薄弱;內(nèi)容編寫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而高中課程中外歷史權重大致相當;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各占一個模塊,三足鼎立;內(nèi)容偏深、偏難,涉及的基本理論、概念比較枯燥、深奧、抽象,可讀性不強。這樣的差異和跨度,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一新生來說,學習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一旦由此產(chǎn)生畏難情緒,則十分不利于歷史教學的進行。
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成為高一教學中的首要任務。
二、有效的解決措施
第一,做好課程內(nèi)容的銜接。教師在面對高一新生時,要對初中歷史課標和教科書的要求和特點、中考的范圍等都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知曉學生初中階段歷史知識的學習狀況,心中有數(shù),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第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針對高一新生歷史知識零碎,缺少知識結構的狀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盡量將三個模塊的內(nèi)容融會貫通,將中外歷史在宏觀空間中聯(lián)系。比如在講授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給學生整理一個中國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著再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技三個方面,把必修三個模塊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構成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全貌。同樣,對于某一個單元甚至某一課,我們都可以幫助學生去構建知識體系。擁有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復習,還能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第三,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高一新生的學習方法基本還是沿用初中那一套,習慣于機械背誦,總以為讀讀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寶。其實,高中歷史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識結構也更復雜。因此,在高一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用靈活多樣的手段,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聽課、筆記、作業(yè)、復習,保證學生學習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科學、正確,以此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意識。比如在做筆記環(huán)節(jié),可以指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下重點、難點和一些相關的說明,而不是全盤記下。這樣既節(jié)省時間,也提高效率。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將筆記記在書本空白處,這樣便于結合教材理解掌握。